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00484
保护武术遗产的思与企盼(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9期
     一拳种选择风格不同的传人进行展示,同时让传人对改进的思路进行说明阐释。观众可以在他们的理论之中,感受到他们比先人更大的成就,那么他们这种改进思路则代表了拳种前进的步伐。

    保护武术遗产应将歌诀与技术对应展现。在我们对武术实施保护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武术技术的传承与展示,或者是将武术技术与武术理论分开展示。在武术理论中,有一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武术理论的精髓——武术拳谱与歌诀。技艺是活化石,但会随着传人的消失而泯灭。然而,先人为了留住这样的技击思想,以启后世,他们选择了拳谱和歌诀,拳谱是用图和文字形式记录拳势变化,而琅琅上口歌诀则用文字记录先人对人体攻防对抗的思想,它往往是拳种最为核心的理论精髓。歌诀是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不同于技艺需要活生生的人体而存在,因此,即便先人的消逝也不会影响歌诀的留存,后人可以从歌诀的表达中理解先人对人体攻防技击的思想,同时歌诀形式最受中国人民喜爱,便于传颂。所以,歌诀堪称武术技艺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结晶,后人需要珍视。留存经典的武术,同时也应留存相应的歌诀,即在表达歌诀的同时,相应要有武术技艺的展现来反映歌诀的人体攻防思想。只有这样,先人在歌诀中表达的人体攻防思想才能得到一定的实现,同时它也能反映后人对歌诀的理解以及对先人思想的再创造。《中华武藏》可以运用此形式,使保护武术遗产的工作更为专业与深刻。
, 百拇医药
    保护武术遗产除重视单练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对练的演示。当我们记录某一个拳种时,传人个人单独演练最为经典的套路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作为武术经典的代表,个人演练的套路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个人演练所体现的攻防技击思想,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以及审美性,所以经常会脱离真实的攻防对抗而表现。而先人在训练传承者时,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套路演练,而且还包含一种比单练套路更为真实的对练。这种对练比较个人单练,更为直观,更能体现招法的实际表现性。从实际对搏而言,对练要比个人演练套路更为实际。所以,记录拳种应当包含拳种的对练,如果缺失对练的内容,那么这个套路的传承将不完整。《中华武藏》应当将拳种的内容扩展一些,既有单练的内容,同时也应有对练(对接)的内容。

    保护武术遗产,应重视武术攻防含义的展现。武术以攻防为根本,从古至今,武术的历史始终紧紧围绕攻防而滚动发展。武术形成的套路体系,是将人体攻防的真实内涵寓于其中。对于套路而言,无论是单练套路,还是对练套路,他们终究是一种套路形式,相对于实际对搏,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但对于一种攻防技术,它必须在实战情景之中,通过速度、力量和时机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展现传承者是否把握了人体攻防的精髓。然而,从保护武术遗产和实际情况而言,记录者不可能将传人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具有技术探讨性质的“论剑”。拳种技术的攻防意义表达,依然还要通过展示的形式。为此,在一种非实战情景中,利用“学”的形式,解说、演示武术攻防内涵则成为必要。《中华武藏》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影视拍摄技术的特殊处理,使这种“演示”更具有实战的意蕴和效果。
, 百拇医药
    保护武术遗产。武术功法的展示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拳谚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这些拳谚无一不在说明武术功法运动在武术整体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武术功法是习练武术的一个必要环节。从功法运动的目的而言,它主要在于提高练拳者的整体运动能力以及某方面的特殊能力,从而达到养身、壮体、提高攻防对搏能力等等。武术功法运动内容十分丰富,仅从保护武术遗产的视角,记录武术功法目的是记录练功的方法与程序,使后人对某一功力的产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操作路径。因此,《中华武藏》对武术功法的展示不应着重强调某个传人在武术功力方面的能力,而是将重点放在传人是如何获得这种特殊的运动能力,即练功的方法和程序。

    三

    总而言之,保护武术遗产,应将其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传承来看待,将武术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全面、专业、生动地展示出来,武术才能在全世界真正得到发扬光大,武术的未来才更加绚丽多彩。

    最后,预祝《中华武藏》拍摄取得圆满成功!, 百拇医药(马 剑)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