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13319
为剑道正名(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12期
     为“刀客”,而擅剑者则被称为“剑侠”,“侠”与“客”二者的意蕴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笔者推测:剑的这种丰富的文化意蕴,随着中日交流必定会引起日本人的关注,但日本没有剑,更不懂剑法,而又被这种剑文化所吸引,所以望着完全不同于剑型的手中常用兵器,只好时而称为刀、刀法,时而又称为剑、剑术。但归根结底仍是刀,用汉字剑来表述日本刀是错误的。

    二、双手与单手

    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传统的民族,双手用刀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日本书记》这本有关早期神话的记载中就有伊奘诺尊用“十握刀”把火神轲遇突智斩为三段的记载。很明显“十握刀”就是双手十指握刀,“斩为三段”就是劈砍的用法。所以《古事记》中的“多知加伎”也应是双手执刀,高举过头,运腰腹之力,倾全力劈砍,扫击胸腹。这种用刀法很有民族特色并一直传承至今。因为综观世界其他民族用短兵的历史来看,只有日本人是双手握刀,“左右踊跃,奇诈诡异”(程冲斗语)。古罗马的弗拉维乌斯在其《兵法简述》(解放军出版社)对新兵训练就要求“如果一味砍劈,不管你用多大的力气,往往不会致命,因为对方对身体的重要部位总会用武器进行护卫,骨骼本身也会起到保护作用,反之,当刺杀时你可以把剑刺进去2英寸,就足以使其伤重致死”,“另外,当劈砍时,你的右手和右肋都呈暴露状态,而当你刺杀时,则身体各部位都是不暴露的,而且可以在对方尚未发觉时即将其杀伤”。可见,在古罗马时就不赞成砍劈,更何况是双手高举过头的劈砍。同样,19世纪的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也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所以延续至今,有西洋击剑运动而无西洋砍刀运动,西洋击剑仍是单手持剑,对与日本渊源甚深的中国来说,至今尚无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双手用剑、双手用刀的物证和记载。倒是有诸多物证和记载证明中国古代单兵装备多是剑盾一体,即注重攻防一体。盾的使用很早,我们熟知的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韩非子·难一》中。还有出土的东魏和东晋时的持盾陶武士俑,甘肃敦煌壁画中的骑战图,战国铜鉴中的水陆攻战纹,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在详细描述鸿门宴时,有“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等等,既带盾,自然就是单手持剑了。骑兵作战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有马头)。那不带盾的徒步用剑就可能双手握剑?绝不可能!因为用剑的基本原则是“见缝插针”,同时要求“剑不过顶”“刃不向己”,原因很简单。其一,因为剑较轻且双刃,所以应尽量避免与敌较重兵器碰撞,应见隙而用。其二,运剑如过顶,则胸、腹、腿尽暴露于敌近前,有较大的危险性。其三,万一被敌兵器撞击,如果刃向己,则可能被己刃所伤。所以直至今日,除了苗刀和现代创编的双手剑外,找不到任何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双手用剑的物证和记载。
, http://www.100md.com
    当然有些学者却认为双手运剑法应源自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明达先生的《说剑丛稿》中基于“长铗”一词所做的推断。书中考证认为“长铗”就是长把,既然是长把,那肯定是双手握剑。笔者以为,此推断不妥。“长铗”一词代指长剑,古人多有论述,就算“长铗”就是长把,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双手握把。武谚曰:器械乃手臂的延长,也就是指身械一体,把剑当成是手臂延长出去的一部分,此时,剑的重心位置就关乎着运剑自如与否。根据用剑的规律,剑的重心应近于云头三指处(这是判别剑优劣的一个关键),在剑的型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剑体加长,就应相应地加长剑柄(或加重剑柄)以获得整剑重心的位置基本不变,这也是为何只见有长把的长剑而不见有长把的短剑(80cm以下)的原因所在,况且中国是一个讲究协调的民族(特别反对头重脚轻,这个问题容另文阐述),剑身加长,剑柄过短,似乎也不美观,另外,也许这是一种仪仗用剑制,如同喝威棒,难以想象1.4m长的剑对于身形本就不高的楚越之地的古人,几近下颔,如何佩戴?如何挥舞?还有,剑首(墩)部位的突出,对双手握把时的后手是极大的妨碍,倒是日本刀的把型特别适合双手握把。
, 百拇医药
    另外,对“以短人长”的剑来说,在剑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延伸攻击距离是短兵技术的关键,此时,单手持剑与双手持剑,则至少相差半个肩宽的距离(且不算探肩的长度),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近战中,单手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剑以刺为目的,武谚云:刺死砍伤,剑尚巧,不尚力,单手比双手的变化要多得多。而且就笔者对传统剑道的了解,在讲究贴身近战的中国传统武术中,一手持剑,另一手持盾或空手,空手还有很多奇妙的用法。总而言之,中国不可能有双手握剑的用法,一旦双手握剑,则只可能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了。

    那为何世界上众多国家多是单手的短兵用法,却唯独日本刀是双手挥舞,高举过头?笔者认为,这是日本大和民族的特性所使。日本是一岛国,正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十分活跃,火山、地震和海啸十分频繁,国土面积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仅占百分之十五,古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攻击欲和对死亡的漠然视之。这两点也正是形成日本刀法特点的原因。所以日本刀法非常注重抢先攻击,双手握刀高举过头,追求尽全力的一击必杀和置自身防护于不顾的态势。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早已被文化地理学者所关注,王会昌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就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绝不是其组成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特征等的简单拼合,而是在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制约下,由各要素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系统。”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双手握刀高举过头的日本刀法为日本所发明和独有,绝不可能是由内陆文化体系的中国所传承过去的。

    三、彼道与此道

    剑道一词早在《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就有《剑道》三十八篇,惜已亡佚。但我们仍可从古人对剑的认识和对道的论述中了解一二。《史记·太史公自序》日:“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此段话将剑、兵、道三者相提并论,比之于个人的品德操守。说明剑的学习和运用规律中蕴涵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担当着特殊的教化功能。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最高范畴,运动是道的基本属性。剑的铸造(金水流动成器)、剑的外形(尖头双刃似蛇走龙吟)和剑法的柔弱不争、周流不滞、神秘莫测正好与道性的变动不居相符合,所以古人常以剑喻道,将剑法与道性融为一体。《汉书》中有多达三十八篇的篇幅,想必说的就是用剑的规律,符合古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即通过剑法的学习达到我剑一体,通过剑法的运用(与人对抗)达到我人一体,这样一种对用剑规律的掌握推演至我与大自然的一体,及“天人合一”的大道境界。以剑喻道、以剑达道是中华民族固有的认知规律,有着明确的伦理色彩、道德情感、宗教情绪和民族特色。剑道一词属于中华民族。
, 百拇医药
    日本剑道中“剑道”一词正式使用是在明治末期,于明治44年(1911年)在中学开设日本课程时,才被明文规定下来。其“道”的思想是在禅宗和儒家一部分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其经典著作有泽庵宗彭的《不动智神妙录》《太阿记》和柳生派的《杀人刀》《活人刀》。其中通过借鉴儒家思想的勇武、忠义、知礼、朴素来充实其道德内容。又因为禅的顿悟思维对武士经常面临的生死问题提供了某种精神力量方面的支持,正如《叶隐》第一条所说“武士道就是超脱生死”。所以对生死一如的进行禅观,而达无念无想无心的妄我心境,以求对敌时忘却一切,一心一意地全力进攻而取胜。

    可见日本“剑道”之道与中华传统剑道之道,是“道”不同不相谋,彼道非此道。

    因篇幅所限,未及展开。就以上三方面来看,笔者建议将日本剑道改称为“日本刀禅”更名副其实,如强称之为道,也只是“刀道”,以还中华剑道之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 王涛, http://www.100md.com(韦如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