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3121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年第11期
     【关键词】 青春期;人格障碍;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59-06

    以往对成人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通常集中于考察早期虐待以及忽视对人格障碍的预测作用,然而从儿童期遭遇不良环境到成年期形成固化的人格障碍,其间历时漫长,个体在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目前仍不甚明了。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发现,符合人格障碍诊断的青少年所占比率与成人相仿,而且人格病理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功能 [1]。虽然对青春期人格障碍的病理实质仍存在争议[2](人格障碍诊断一般只针对18岁以上成人,但国外对青春期人格病理的研究仍沿用“人格障碍”一词(adolescent personality disorders),为保持一致性,本研究采用国外研究通用名词的译名:青春期人格障碍),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状况,并认可青少年人格异常与成人人格障碍之间存在一致性,这对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研究者可以将焦点集中于更早期人格症状的影响因素,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人格发展出现异常的复杂机制。当前对于青春期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先天遗传因素、早期社会环境因素、早期家庭互动以及早期轴Ⅰ障碍。

    1 青春期人格障碍的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具有相当比例的遗传成分。正常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可以解释个体差异的45%到50%,这表示个体的人格差异中约有50%是遗传影响的结果[3] ......
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