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69058
也谈“为所乐为”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第3期
     【编者按】

    “为所当为”作为森田疗法的行动指南在业内已广为知晓,“为所乐为”本身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在心理治疗领域如何帮助患者做到,如何使之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有的神经症患者并不是什么爱好也没有,即便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和患病期间,有些爱好也能相对保持,但“乐为”的积极体验,如何能与疾病相关的痛苦体验整合在一个人身上,从而走向或保持一个完整的、既有现实痛苦又有积极一面的相对健康的人,而不是被神经症性痛苦纠缠陷入病态不能自拔的人?痛苦的、甚至是创伤性的体验,如何向正常记忆转化而不成为自我加强的病态的源泉(情结)?这其中“乐为”的积极体验能起到什么作用?

    为此,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了评论,与原作者的论述一同刊出,希望引发相关的学术讨论。欢迎业内人士积极献言,我们将组织富于启发意义的来信来稿,做好后续编辑刊出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讨论与争鸣的平台。
, 百拇医药
    【关键字】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4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166-02

    《从“为所当为”到“为所乐为”》一文中说:“‘为所乐为’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恐怕未必。

    就拿学习来说吧。鲁迅先生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演,题为“读书杂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页)。以上说的读书,一种是“为所当为”,一种是“为所乐为”,不是说得很清楚吗?
, 百拇医药
    其实,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论语•学而》一开始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后面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夫子清楚地告诉我们,读书,要培养学习兴趣爱好,要做到乐而为之才好。然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鲁迅说得明白:“还做不到”,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嗜好”的原因。

    晋人稽康专门爱跟孔子唱反调,写过一篇《难自然好学论》,说人并不是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会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稽康的话,一直到现在仍然可以找到事实根据。《报刊文摘》2007年9月17日第一版有一段,标题是:“调查显示,仅二成大学生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这是在上海松江大学城开展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有两成学生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也只占两成左右。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动员患者投入正常活动包括文娱活动,病人就会说“我现在很难受,就想一个人呆着,不去工作,不去上班。”话说得简单通俗,但确实是心理治疗和咨询工作中常见的一种“阻力”:病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显然,光说道理是不解决问题的,不论你的道理多么具有“理论优势”!
, http://www.100md.com
    据我所知,森田正马的治疗是让病人住院,先让病人躺在床上,除吃喝拉撒以外,不许下床,也不许阅读和交谈,就让病人一个人躺在床上,一连躺一星期,弄得病人焦虑得要命,然后让病人下床活动,此时病人即使做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感到比躺在床上好受得多。这个办法真绝!它用亲身体验告诉病人:“为所当为”比什么也不干要好得多。如果做非住院的改良森田疗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替代森田先生的这一绝招?我不相信森田不知道,“为所乐为”比“为所当为更好”,为什么不提?值得三思。

    文章虽然提到,森田疗法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但文章对前四个字“顺其自然”似乎有所忽视。据我个人的经验,来找我心理治疗或咨询的人对“顺其自然”的态度就是“做不到”,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不注意的事他偏要注意,且为之不安、着急、担心。不知主张为所乐为,对应付这种情况有什么帮助?

    “顺其自然”在西方心理治疗中叫做接受(acceptance)。不健康的人接受好事,不接受坏事,一提坏事,就“我接受不了!”心理健康的人不论好事坏事都接受。所谓接受有两方面,一是不因坏事而过分情绪不好或不稳,二是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通俗地说,天塌下来还得“过日子”!
, http://www.100md.com
    对于健康人,原则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意思是说,目标和标准宜高不宜低。“力争上游”、“学习雷锋”等,都是这个意思。对于不健康的人,这条原则往往不适用,硬要求那么做,有时适得其反。许多学生被学习弄得痛苦不堪,以致学不下去,父母望子成龙,学校追求升学率,是个重要原因。学生不会从小就自己给自己加压力,其所以感到压力大,是把别人对他们的高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为所乐为”是一种高要求。有些孩子连个人卫生都懒得做,家务则从来不做,真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连洗澡、换衣和吃饭都要父母反复催促。如果要说有什么“为所乐为”,那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机。要求这种人把“为所当为”转变成“为所乐为”,不是要求太高了吗?本来只能考80分,老师家长偏要求他们考90~100分,孩子不得不按这种标准去做,结果是“自我挫败”(selfdefeat)。反复的自我挫败,最后只好找医生。这时让他们为所乐为,如何能实现呢?, http://www.100md.com(许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