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9年第6期
编号:11792250
羞耻情绪的两面性:功能与病理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第6期
羞耻情绪的两面性:功能与病理作用

     这一理论的另一个贡献是描述了羞耻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即考察了特质性羞耻或羞耻易感性(shame proneness)。这一概念最早由Lewis提出,指的是在面对负性事件时,有些个体总是会体验到羞耻,这些个体即被称为易羞耻个体[16]。归因理论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17],并在近20年内考察了羞耻易感性和各种心理特质及心理症状之间的联系[18-21],一个总体的结论是,羞耻易感性和多种心理症状及障碍正相关。但也有学者认为羞耻易感性概念本身的界定存在问题[22],过度使用该概念,而忽视特定情境下的羞耻体验可能会忽视羞耻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使的功能[23]。

    情绪归因理论关注的是特定负性自我认知和羞耻情绪的关系,并提出羞耻情绪能确保个体服从规则和规范,但因为这种负性认知指向整个自我,所以会对个体的自尊造成重大影响,也更易对心理健康水平造成负性后果。该理论的优势在于精细描述了认知和情绪的关系,并发展出了羞耻易感性这一便于测量的概念,因而在近20年来也有较多数量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发展该理论对羞耻的理解。但该理论仅关注了产生羞耻情绪的认知内容和过程,并没有关注羞耻情绪唤起之后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内容上的差异;此外,它更多从个体心理内部活动和机制的框架下来理解羞耻,故可能忽略了羞耻情绪所具有的社会性。

    1.4 小结

    精神分析理论、社会生物进化理论以及情绪的归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羞耻情绪的功能: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羞耻在个体自体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社会生物进化理论突出的是羞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情绪归因理论则关注羞耻与特定自我认知的关系及作为1种行为倾向或人格特质存在的羞耻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