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0年第3期
编号:11888500
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年第3期
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

     【摘 要】 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要求志愿参加测评的某师范类362名使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大学生,在5点量表上评定网络信息对其人际知觉和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①年龄、网名及个人说明最为影响早期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4.39±1.94),(3.71±1.92),(3.67±1.97)]高于影响力最低的血型、级别和业务[分别为(1.23±0.80),(1.40±0.95),(1.41±0.89),均P<0.01];②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及他人信息的真实性有较高的评估,在所有项目上自我表征真实率达到78.2%~97.2%,对他人信息真实度评价范围为2.05~2.91;③礼貌差、言语激烈怪异和聊天内容无聊最为影响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33±0.72),(1.41±0.71),(1.50±0.80)]强于影响力最弱的无见面机会、打字速度慢和聊天主动性差[分别为(4.47±0.94),(3.13±1.12),(2.32±1.05),均P<0.01]。结论: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性是基于使用者对各类信息的选择、认可及推测的,它对未来网络人际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网络即时通信系统;网络人际;人际知觉;人际选择;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2.3,B8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3-022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13

    在网络中,网络使用者为自己建构相应的信息,以表征其身份和基本特征,如网名、年龄等。由于这些信息的设定是非实名制的,因此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1-2]。通常,网络使用者先对这些信息进行知觉和筛选,然后对选入的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从而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对象进行交流。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使用者是依据什么线索做出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知觉和判断?目前很少有研究回答上述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仅关注网络人际互动下人格知觉的准确性[1,3-7]。如Markey[5]通过对聊天信息的知觉,Vazire等[6]通过对个人网站中“自我说明”的知觉,Gill等[7]通过对e-mail信息的知觉,分别探讨了评定者对被评定者人格知觉的准确性。国内唐蕴玉[8]基于BBS,探索了人际知觉的精确性,江中信[9]等从内隐人格理论出发,指出对网络中他人人格的知觉将影响知觉者后继的人际选择。
, 百拇医药
    江中信等 [9]研究认为,网络聊天者的反应模式为:注意——兴趣——愿望,其相应的行为即:选择聊天对象——进行聊天并推测性格——下次聊天意愿。因此在人格评定前还应包括注意和选择的过程,即评定者首先会不自觉地对所获得信息的真伪进行知觉和评定,然后才可能对其人格进行知觉和判断,从而产生将来是否继续聊天的意愿。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在讨论网络人际知觉准确性之前,应首先了解网络使用者如何处理有关他人信息的过程和方式,以及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具体应包括网络资料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的知觉和选择。

    OICQ 是一种网络即时通信系统,它支持用户在互联网上查找朋友、聊天和发送消息等。在本研究的初步调查中,96%的大学生都曾经或正在使用该软件作为查找朋友和聊天的工具。在OICQ中,用户可以通过填写个人基本资料中的15个项目来完成虚拟自我的建构,而网络使用者也正是根据这些内容来完成人员的初步筛选和确定。本研究从OICQ中的15项信息出发,结合江中信等[9]研究中归纳出的9种拒绝性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进行初步探索。
, http://www.100md.com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某省属师范类大学经济、历史、生物、数学、心理、外语、中文、教育8个专业,在各学院内部采用招募式。入选条件:网络使用时间持续1年以上,且近半年来每周至少使用OICQ聊天工具1次、累积时间超过1小时以上的学生。共获得380名,有效问卷362份。受试年龄18~23岁,平均(21±1)岁;网龄1~9年,平均(5±2)年;QQ使用时间1~9年,平均(3±2)年;文科214人,理科148人;男生108人,女生254人;大一40人,大二52人,大三270人;少数民族97人,汉族265人;来自城市101人,来自农村261人。

    1.2 工具

    网络使用调查问卷。 以OICQ个人资料中需要自行设定的12项(网名、年龄、性别、血型、生肖、生日、城市、省份、头像、职业、个性签名、个人说明)及自动生成的3项信息(是否有摄像头、级别、拥有业务)作为评价的基本项目。共4题包含3部分内容:(1)评定15项基本信息对其择友行为的影响程度。采用1“完全不影响”-7“非常影响”7点计分。(2)评价自己在网络上填写10项个人信息(网名和头像两项除外)时的真实程度,虚假为0,真实为1;评定其他网络使用者在填写该10项基本信息时的真实程度:采用1“真实”-5“虚假”5点计分。(3)评定拒绝性网络行为对其择友行为影响程度。参照江中信研究中归纳出的9种拒绝性原因[9]:礼貌差、言语激烈或怪异、打字速度慢、聊天主动性差、回应次数少、聊天内容无聊、询问私人问题、同质性低(兴趣不相投)及没有见面机会,编制成相应的题目,要求受试评定初次聊天后这些原因对其择友行为的影响程度。1“非常影响”-5“一点不影响”计分。
, 百拇医药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差异检验。

    2 结 果

    2.1 资料信息的知觉和选择特性

    15个基本信息对早期人际选择影响的重要程度均分从小到大排列结果见表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效应显著(F=185.29,P<0.001),影响力最大的3项与影响力最小的3项之间的评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采用Z分数法将评价分数标准化,以最远邻法对15个项目进行分层聚类,依据欧氏平方距离法计算变量之间的距离,并按比例将距离重新标定到0~25之间。最后根据聚类树形图,选取测度距离为15,获得8类影响类别:地理位置(省份和城市),属性特征(对方的性别和年龄),自我说明(个性签名和个人说明),职业,外在形象(网名及头像),软件设备(QQ级别和拥有业务种类),生辰(生日、生肖和血型),硬件设备(是否有摄像头)。
, 百拇医药
    分别对该8类信息进行性别、专业性质及QQ使用时间(两年以下和两年及以上)比较,结果显示:男性选择聊天对象时,更注重对方的属性特征,而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自我说明及职业;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注重对方的属性特征;QQ使用时间较长者比较关注自我说明、外在形象、软件设备及生辰等信息(表2)。

    2.2 资料信息真实性的知觉特性

    评价者自身在10项个人信息填写时真实率及对他人真实度评价结果见表3,表3显示:自我表征中最为真实的信息依次为性别、省份和城市,最不真实的为个人说明,其次为生日,并列第三的是职业、年龄和生肖。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最为真实的3项信息和最不真实的5项信息的真实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167.33,均P<0.01);对他人真实度评价最高的3项依次为省份、城市和血型,最低的3项为职业、年龄和个人说明。经重复测量分析,总效应显著(F=64.24,P<0.001),高真实度3项与低真实度3项之间的评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http://www.100md.com(朱海燕 宋志一 邓芸菁)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