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0年第5期
编号:11907015
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年第5期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对策;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2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01

    1 现状

    如今全球面临相似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挑战。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报告,我国0~14岁儿童有2.4亿,占总人口数的8%,其中独生子女总数达1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给人群中最脆弱的群体——儿童的发展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 、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导致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卫生问题日趋突出。虽然威胁儿童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营养不良、寄生虫病等得到有效控制,但与出生缺陷和发育缺陷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署报道,北美及许多临近地区的调查资料表明,约5个儿童中就有1人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功能下降,每10个儿童中就有1人符合特殊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1]。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 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我国还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2004年全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28.38万,每年出生儿童2300万,每年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年。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各种与发育相关的继发心理行为问题。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一项研究对8644名4~16岁城乡儿童青少年,以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R)》 诊断标准进行调查,发现各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达38种,患病率为14.9 %,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为14.2 % ,农村为16.1 %,男性为18.5 %,女性为10.8 %[2]。另一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22个城市4~16 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 %[3]。这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基本相似,在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3~15 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约占15 %。另外,由于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数目剧增,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是他们体验最多的情绪问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报道,我国网络过度使用者(Internet overuse)三分之一是儿童青少年(占35.8%),18岁以下的达2869万(17.7%),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惊人。关于儿童虐待与伤害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调查7500名儿童青少年,虐待和伤害总发生率为16.5%,其中男性儿童发生率为19.0%,女性儿童为14.0%,意外伤害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第一致死致伤的原因[4]。此外,儿童青少年中的自杀问题也不容忽视。上海市的一项自杀问题的调查表明,对9所2416名10~17岁中小学生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发现有自杀意念者368名(15.23%),有自杀计划者141名(5.84%),自杀未遂者42名(1.74%)[5]。

    上述资料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面临此况,我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工作无论是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或是防治方面均缺乏足够的准备与投入。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需求巨大和与服务不足之间的反差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对儿童的发育和行为仍缺乏足够的理解,亦对儿童发展的历史以及对儿童精神疾病和防治方面进展缺乏足够的认识。鉴于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严重状况和发展趋势,WHO早在20世纪末全球中期规划中就指出,要在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层次对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研究和推广有关防治技术、知识和方法,对促进儿童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大规模行为干预规划,包括进一步建立妨碍儿童发展的危险指标,发展学校心理卫生规划。WHO敦促各会员国将心理卫生规划作为整个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加强,在制定社会和经济计划时,将心理卫生视为一件大事。WHO已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全球资源状况列入亚特兰大计划,各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制定所需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政策,以保证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提供及时而系统的服务。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必须加强和重视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与研究[2]。

    2 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2.1 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目前临床门诊最多见的问题是与儿童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引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多且复杂,但主要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厌学逃学、拒绝上学(可能与学校恐怖症为连续体)、临界智力等,男多于女。各国ADHD发病率多在3%~8%之间[6],而典型的LD约为2%~4%,但后者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定义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如美国报道LD约为6%~15%之间,而我国的发病率似乎低很多[7]。在日本,儿童拒绝上学症被列为是独立于学校恐怖症的疾病,成为日本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青少年社会问题之一,因为从害怕去幼儿园的幼童到青春期后的拒绝上学的青少年人数逐年递增,不去上学的时间在一两天乃至半年以上。近年来,这种状况在我国也日趋多见,症状和行为特征与日本的颇为相似;原因与儿童期的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障碍有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诱发或加重症状。在我国,儿童精神科的应对策略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家长咨询指导,针对这类儿童开展的心理治疗或行为干预则十分有限,学校或教育部门开设专门的指导训练则更少见。值得强调的是,矫治这类问题必须有医疗、教育和家庭的协同介入,教育指导则应依据相应的理论架构和操作方法与技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殊指导班级亦是值得推介的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开展相关认知特征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可为其诊断和矫治干预提供依据。

    2.2 儿童情绪障碍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儿童情绪障碍的报道并不多见,但近几年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二位儿童心理障碍。北美报道4~18岁儿童少年重度抑郁障碍患病率在2%~8%之间[1,8];1999年-2000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心理门诊量分析显示,情绪障碍占14.1%[8];1999年-2001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心理咨询门诊量分析显示,儿童情绪障碍占20.5%[9]。这类问题的早期表现主要以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遗尿、学习困难、生活邋遢、睡眠问题、易激惹为特征,个别甚至可发生于婴幼儿期,典型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恐怖症及强迫症等则多为继发衍生。虽然还不能确定儿童情绪障碍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但急速变化的社会家庭变革、母子早期分离、家庭破裂、虐待和忽视、人口迁移、学习竞争压力增加等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由于儿童缺乏家庭支持等保护因素,上述原因使得儿童对各类应激事件的易感倾向更为显著。值得一提的是,非品行障碍性离家出走可能预示着是一种隐匿性抑郁的表现。通常,儿童情绪障碍很少受到关注和治疗干预,在一社区样本内被诊断患有抑郁的青少年中,只有20%接受了治疗[1]。目前许多用于成人抑郁症的药物已用于治疗儿童情绪障碍,尤其是新型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越来越多被推荐使用,其中氟西汀、舍曲林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10]。, http://www.100md.com(静 进)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