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751421
心理因素对16~22岁青年错牙合畸形的正畸需要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2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年第7期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外向-内向、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对被测的正畸需要没有影响。然而有些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感觉内向型的患者比外向型的患者更加渴望接受正畸治疗,具有更强烈的正畸需要,这可能是由于对“人格”这一概念不同的理解造成的。由于人格构成复杂,心理学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关于人格的公认的定义,正如Emmons[15]指出的“人格心理学从来就不缺乏有关人格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本文所使用的EPQ-RSC也只是人格测验方法中的一种,因此有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本研究中,主观上有正畸需要的青年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总分方面与主观上没有正畸需要的青年存在差异。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是生物因素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对躯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各种疾病,同时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个人魅力十分重视。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具体到面部的和谐与对称,常被看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为他人所接受以及如何认知自身的一个指征[16-17]。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互相注视对方,由于牙齿位于面部的中心位置,易引起对方注意,又因为牙齿对于面部容貌、语言、表情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因此,部分错牙合畸形青年在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自己牙齿不美观的感觉,没有达到他们自己认为的社会可接受的牙齿美观程度,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和“丑陋”,常常会压抑自己,久而久之,长期的心理压抑和潜在压力必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加重错牙合畸形产生的负面社会心理影响,造成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