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78294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年第4期
     除以大学生、成人为被试外,也有研究者在更小的年龄群体中检验了反刍思维是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性因子的假设。Abela,Brozina和Haigh采用儿童反应方式问卷(Childrens' Response Styles Questionnaire,CRSQ),考察了3~7年级的儿童反刍思维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反刍思维对于抑郁情绪的影响也存在于儿童身上[23]。Papadakis 等以223名7~12年级的儿童为被试,也发现了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之间的正向关系[24]。

    研究者在异常群体中也检验了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如临床抑郁症患者和同性恋者。Kuehner和Weber选取52名符合单次发作或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为被试,分别在住院时、4周后出院时,以及4个月后做追踪测量,结果发现住院时的反刍思维可以预测4个月后的抑郁情绪,并且在出院时症状尚未缓解的病人身上,也发现出院后的反刍反应与4个月后的重抑郁发作有显著相关[25]。有研究以同性恋并且丧失配偶者为被试,考察了反刍思维对适应的影响,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因此研究者认为,当个体对于负性情绪采取反刍思维的应对方式时,会维持抑郁情绪的严重度[26]。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重大创伤事件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研究设计,无论以大学生、成人为被试还是以儿童、青少年为被试,在正常群体和在异常群体中,都发现了反刍思维是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性因子的假设,反刍思维越多,抑郁情绪愈发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2.2 反刍思维对无望感及自杀的影响

    多数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正向关系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