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1999年第5期
编号:11557051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http://www.100md.com 1999年5月1日 《父母必读》 1999年第5期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原来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带有天赋的资质、天生的气质,因此孩子并不是完全可塑造的。学前教育虽然重要,却必须适合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特别需要。

    当产房内传出第一声婴儿的哭声,父母十个月来紧张、焦虑的心情终于卸下,但随之而来的,除了兴奋与喜悦之外,还有一连串的疑惑与不安。面对市面上大量充斥的零岁教育、育儿方针,究竟哪些说法才是正确的呢?父母的角色又应当如何去扮演呢?

    有人说自我概念与自我接纳和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也有人说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对待的方式,更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哪种观念才是对的?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培育优秀宝宝?

    10多年前的儿童教育很强调"3岁定终生",许多人作了很多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智力在6岁前便已发展了90%,因此学前教育的理论开始受重视,然而后来却导致了零岁教育的泛滥,却是始料所未及的。

, 百拇医药     美国这些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了一个以前错误的假设--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涂上什么色彩与图案,他就呈现你所绘制的东西。这项发现震惊了所有的儿童教育学者。原来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带有天赋的资质、天生的气质,因此孩子并不是完全可塑造的。

    那么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父母究竟要给他什么呢?如何才能恰当地陪他走过一段漫漫成长路?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关键期所展现的特性,及他特别的需要。

    妈妈,我需要你--信任感的建立(0岁~1岁)

    这段时期的婴儿,特别要建立的是对外界的信任感。虽然他还不能清楚表达他的意思,但在他的哭声及肢体语言中都传达着不同的需要:是饿了?尿布湿了?撒娇?或是不舒服?这时就需要一个熟悉的照顾者,能立刻知道并满足他的需要。如果照顾他的人经常在更换,孩子会有不安全感,不容易和外界建立稳定的关系。这对他将来的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 百拇医药
    伸出小手,探索世界--给他安全的环境(1岁~3岁)

    会坐、会爬、会走路了,活动性强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性,父母小心谨慎的保护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保护过度了,使孩子失去了活泼主动的探索,他就会渐渐地退缩,产生畏缩的性格,据统计,排行中的老大常会有这种个性,这是因为年轻的父母对第一个孩子较紧张,孩子受到太多限制,经常没有被允许去尝试,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探索的勇气。

    其实孩子是可以由经验中去学习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什么事都要尝试两次才肯相信,手摸插座被电了一次不信邪,非要电两次才会放弃。所以与其限制孩子行动,不如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

    美国以前曾举办一个儿童安全的展览,全场中将所有的物品都按比例放大,目的是让大人能以小孩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事物,这时父母才会惊觉原来孩子的周围充满了这么多对他带有威胁性的物品。

    不在你的影子里--说"不"的年龄(3岁~6岁)
, http://www.100md.com
    孩子上幼儿园了,父母看见他的时间有时甚至比老师更少,这时对老师的选择就很重要了。有的老师很会教、很会管,但真正好的老师,是能够懂得陪孩子玩,在游戏中教导孩子玩的安全、玩的规则,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最起码也要能提供给孩子玩的环境、玩的空间。

    这时期的孩子最喜欢说"不",常喜欢和父母唱反调,其实他说"不",并不表示"不要",是表示我是个独立的个体,不在你的影子里。有些父母听见孩子说"不",就很紧张,以为孩子学坏、不乖了。其实这只是这个阶段的特性,并且是孩子发展中很重要的时期,因为他正在发展他的社会化,因此对于孩子这样的表现,父母的态度是要对他说"要",然后解释为什么要,给他对的社会回应,教他正确的生活态度。

    这个年龄也是孩子建立"进取心"的时期,因此非常好动、非常顽皮,但父母若认为孩子的行为常给他们带来麻烦,而去制止,使他该有的没有得到,他便容易转而产生其他的要求;或者长大后变得贪婪,这基本上都是因为孩童时代在发展关键期的需要未被满足。

    自然地做你自己

    以上所谈的是孩子0岁~6岁,不同阶段的特性发展,父母若能细心培育,对于孩子的整合人格,自然有好的影响,但若已经错过,也毋须太内疚,因为孩子并不是生产线上的物品,品质不能统一制造,最重要的还是父母体贴细心的爱与关怀。真正发自内心的挚爱,孩子是能体会和感受到的。

    其实父母也是人,除了扮演父母的角色,还有工作、生活及各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因此不需让自己太紧张,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自然地做你自己吧!其实,一个真正快乐、自信、自在的父母,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百拇医药(台湾〕黄?毓口述 吴嘉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