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G > 过敏
编号:13426042
谷雨,养脾疏肝防过敏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父母必读》 2018年第4期
     谷雨的由来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0°时即为谷雨,在每年公历4月19~21日之间,今年的谷雨为4月20日。谷雨为“雨生百谷”的意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进入谷雨,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都有哪些讲究?

    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谷雨过后,雨水逐渐增多,雨水的降临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总的来说,这时候雨水仍然偏少,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谷雨食椿迎新春

    “三月八,吃椿芽儿。”谷雨前后,香椿树吐出嫩芽,早春市场上香椿新芽初绽,令人垂涎欲滴,这时的香椿芽营养价值最高,有“树上蔬菜”的美称。“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可见,采摘香椿芽多选在谷雨前进行。谷雨食椿,有着迎接新春到来的美好寓意,在我国古代,香椿芽还被当作贡品,奉献给皇亲贵族。
, 百拇医药
    谷雨三朝看牡丹

    牡丹花又作“谷雨花”,它的花期在农历三月,正值谷雨时节。自古每逢谷雨,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等地的牡丹盛会相继举行。“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游人赏花观灯,感受着花意盈盈的春季。《爱莲说》中则有“自李唐以來,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等诗句,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是雍容华贵、繁荣昌盛的象征。赏牡丹花的最好季节在谷雨之后3天,此时的牡丹最令人心醉神迷。

    驱杀五毒

    谷雨后,气温逐步升高,病虫害开始增多,为了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及对人的伤害,我国有些地区的农民有张贴谷雨贴的习俗,一边进田灭虫,一边贴符贴,以驱凶纳吉。说到谷雨贴,其实是年画的一种,多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刚劲有力的线条刻画出逼真的形象,给人以冲击感,表现当地乡土民俗及乡土气息,还附有诸如“敕令”“此贴卧房大吉利”“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体现出人们除害虫、图安宁、祈求五谷丰登及期盼生活美好的心愿。
, 百拇医药
    谷雨来临怎么吃?

    减酸增甘,疏肝养脾

    《养老奉亲书》中有言:“春,肝气旺,肝属木,其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天万物生发,草木条达,春与肝相应,肝旺则易克伐脾土,故此时仍应以抑肝补脾、减酸增甘为主,饮食上可以给孩子吃些山药、大枣、核桃、香蕉、百合、木耳、银耳、鸡肉、猪肉等补脾食物,比如做成红枣蒸山药、百合粳米粥、银耳百合羹等,增加孩子饮食的兴趣。同时注意要避免因饮食不节制导致积而化火。

    谷雨前后还需要食用一些能够调节情绪和缓解精神疲劳的食物。春季肝旺,孩子容易出现性急易怒、夜寐不安的表现,适当多食用一些含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比如谷类食物、豆类制品及精瘦肉等。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多吃一些碱性食物有助于缓解人的急躁情绪,例如海产鱼、虾、蟹、贝类等。另外还要多吃绿叶蔬菜,有助于疏肝、清肝火。
, 百拇医药
    节气保健有讲究

    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

    虽然天气转暖,但早晚还有明显的凉意,而且空气湿度也大。孩子多“脾常不足”,过食寒凉可致寒湿凝滞,脾胃受损,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甚至导致厌食,所以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吃冷饮。可以给孩子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芡实、白扁豆、薏米、冬瓜、赤小豆等。谷雨正处在春夏交替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给孩子调养脾胃,也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适当运动,调适心情

    谷雨时节天气渐暖,可以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符合季节规律的运动,如到公园、广场、树林等地踏青、慢跑、放风筝等。但应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肝气”的原则。此时人体阳气渐升,气机容易发散,易出汗,而出汗过度则会伤心气,影响夏季时身体的气血运行,所以,此时孩子运动切忌出大汗,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换上干爽的衣物,以免感寒受凉,同时还要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促进生长发育。

    杨花落尽子规啼

    随着天气转暖,桃花、杏花相继争芳吐艳,美不胜收,吸引着人们纷纷踏青春游。但杨絮、柳絮也开始四处飘落,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季节性疾病的孩子此时应注意谨防花粉过敏,做好防护措施。

    每天可以用生理盐水给孩子冲洗鼻腔,减少过敏原对鼻子的刺激。在饮食上建议少吃油炸、辛辣刺激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天气转暖后,沉寂的细菌、病毒等也开始滋生活跃,此时最应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做到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预防接种,防患于未然。, http://www.100md.com(崔霞 覃静)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G > 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