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1年第3期
编号:11030331
流脑“档案”
http://www.100md.com 2001年2月1日 《大众医学》 2001年第3期
     姓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别名: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前科:

    流行、散发于世界各地,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大规模流行时,病死率高达70%。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有关部门的监控,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一旦得病后进展快,病死率高,对婴幼儿和老年人仍有较大危险。

    作案手段:

    通过飞沫传播,冬末春初尤甚。

    攻击目标:

    从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到老年人都可能受到侵袭,以6个月至16岁的儿童为主要攻击对象。

    外貌特征:

    脑膜炎球菌为“流脑”的元凶。该病菌侵犯人体后,患者在其发病的三个阶段可出现不同“容貌”。首先,病菌在患者的鼻咽部繁殖,此阶段持续一二天。然后,病菌进入血液,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皮肤上可有出血点,开始为玫瑰红色,很快变成紫红色,小如针尖,大至指甲,手足冰冷,脉搏增快。最后,病菌侵犯脑膜,患者持续高热,出现头痛和呕吐,颈项强直(脖子发硬),并有狂躁及惊厥,可于一二天内进入昏迷状态。病情往往发展迅速,抢救不及时患者会很快死亡。

    恶迹:

    ①患者出现高热,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点和淤斑,哪怕出血点只有一二个,也应警惕此病的可能;

    ②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

    ③婴幼儿发病后,常表现为拒食、嗜睡、呕吐、双眼凝视,容易发生惊厥、昏迷;

    ④某些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高,容易被忽视。

    弱点:

    磺胺药为其致命天敌。

    防范措施:

    避免与“流脑”患者接触,这是预防传染的关键。在流行期间,外出尽量带口罩,不要携带儿童去公共场所。国产“流脑”疫苗有不错的预防作用,一岁以上小儿在流行前一个月予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80%~90%。与“流脑”病人有接触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每天50毫克/千克体重,分两次服用,连服三日。, 百拇医药(邬小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