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311903
中风,不该发生的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大众医学》 2006年第11期
     * 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50万人患中风(即卒中),其中75%的人将成为残疾,40%重残。

    * 中风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病人还可能继发脑血管性痴呆,需要终身护理。

    * 多数中风是可以避免的。中风发生早期,如能及时发现并就医,将大大减少脑损害以及由此产生的残疾和死亡。

    故事一血压控制不好,脑出血致死

    45岁的张先生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CEO。5年前,他患高血压后,便开始服降压药,但因为工作太忙,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也忽高忽低。前段时间,公司新开发的楼盘上市,工作更加忙碌,他基本上未服用降压药。一天,他来到新开发的楼盘,经理向他汇报了新楼盘销售业绩不佳的状况,张先生想着欠银行的千万元贷款和每日必须支付的巨额利息,心中十分着急。张先生站了起来,忽然面孔涨红,尚未开口讲话,就瘫倒在了椅子上,口角流着唾沫。同事们赶紧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他是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脑出血)。后来,虽然医生积极抢救,但最终生命未能挽救回来,让人扼腕叹惜。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点评: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但我国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高血压病人不了解中风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后果,不重视血压的控制。

    长期高血压主要损伤小动脉,而且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张先生的高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之情绪激动,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最终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痉挛、心跳加快、血压进一步升高,血管薄弱处发生破裂,引起脑出血。

    预防措施:中风是一种高致死、高致残的疾病,而控制血压是预防中风最主要的手段。高血压病人每天都应当定时测量血压,监测自己的血压,每两周至少去医院复诊一次,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今年高血压日的口号就是“自我掌控,降压达标”,呼吁高血压病人认识自己在控制血压中的重要作用,把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确保健康。此外,病人应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心理稳定,有规律地运动锻炼,低盐饮食,少吃油腻。
, 百拇医药
    故事二拒绝胰岛素,致终身偏瘫

    51岁的赵女士体形偏胖,有糖尿病史10年。刚开始,她控制血糖的办法主要是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水平稳定。可近两三年,血糖控制不那么理想,她便从单一用药改为联合用药,从两种药到三种药,可血糖控制仍不理想。一年前,医生建议她改用胰岛素,但她怎么也不愿意使用,顾虑是胰岛素有依赖性,只要用了胰岛素就必须终身使用,而且每天都需要打针,非常麻烦,价格又贵。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她突然出现右侧瘫痪,不能讲话,出现了中风,医生检查后证实是左侧大面积脑梗死。虽经积极治疗,但赵女士的偏瘫一直未能彻底恢复,留下无法摆脱的痛苦。

    医生点评:糖尿病可因血糖持续升高或血糖波动,伴随的高胰岛素血症,以及多种的机体代谢紊乱等,引起大脑中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一方面可因多发性脑血管狭窄而致大脑供血供氧不足,或因脑血管分支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而致血流中断,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另一方面,可因脑血管壁破损而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另外,一些糖尿病病人具有多个能够引起中风的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也增加了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最新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脑梗死更严重、更不易恢复、更易留下后遗症。
, 百拇医药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血糖,防止血糖持续升高或波动,特别是年龄大的糖尿病病人,除要重视血糖的监测,按时服用降糖药外,也不要拒绝胰岛素,因为胰岛素并非像赵女士认为的会成瘾。胰岛素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血糖达标,减少低血糖发生,且新一代甘精胰岛素一天只需要注射一次,就能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中风的风险。

    故事三 不规范使用抗凝药,留下残疾

    24岁的小李同学在上海某著名大学计算机专业上学。4年前,她因为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在医院接受了换瓣(金属瓣)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按照医生的医嘱,她一直服用抗凝血药,并隔两周去医院检查凝血功能,情况一直良好。进入大四后,小李同学去外地实习,擅自停服抗凝血药,而且没有去医院检查凝血功能,这样过了大半年,一直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小李同学暗自庆幸。遗憾的是,没多久,年纪轻轻的小李同学就出现了偏瘫,不能说话,被老师同学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中风(脑栓塞),原因就是她停用抗凝药。
, 百拇医药
    医生点评:心房颤动(房颤)可使血液聚集在心脏腔室中,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脑栓塞。房颤是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的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等时,发生比例更高,比正常窦性心率者高17倍。

    抗凝血药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小李同学在接受心脏换瓣手术后,医生一直要求她使用抗凝血药,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心房内血栓形成。小李同学没有严格遵守医嘱,以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在体内脱落后,引起了脑栓塞。

    预防措施:如果检查确定为房颤,应及早治疗。医生一般会给房颤或接受换瓣手术的病人开一些抗凝药,以减少血栓形成。病人应坚持服药,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千万不能凭感觉自行停药。

    故事四“海龟”拼命,中风无情

    30岁的小伍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回上海发展,不久即担任了某跨国公司业务部经理。新官上任,小伍处处都想表现得很完美,于是,上班拼命做计划、评估,下班还和客户广泛接触、商谈,天天如此。香烟、美酒的夜生活,让小伍倍感疲倦,考虑到自己的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小伍仍坚持每天高负荷的“运转”,即使到后来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缠上了他,也没有改变工作状态。后来,小伍常会出现明显的发作性的左侧肢体无力,伴语言迟钝,由于这些现象在10到30分钟内好转,小伍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是自己太疲倦的缘故。不幸的是,有一天,小伍终于出现了一侧肢体偏瘫,语言障碍,被同事急送医院,医生诊断为中风(脑血栓),让他抱恨终身。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点评:过去认为,中风多发生于老年人,但目前中风发生低龄化趋势日渐突出,直接威胁着中青年的健康。中青年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以青年高血压控制不良者多见。饮食和行为方式与中青年脑中风关系密切,频繁在外就餐、肥胖均为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像小伍这样的情况,出现单侧肢体无力后,如果能及早就医,发现危险,并服用波立维等药物,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预防措施:控制高血压;加强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等;降低食盐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提倡戒烟,控制体重,杜绝不良生活方式。只要中青年人注意避免不良因素,就可有效防止中风。……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很多,我们这里不可能全部包括。但这些病人的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每一个有危险因素的病人高度重视,以防止中风偷袭。另外,对平日出现的头昏、头晕和肌无力等现象不可小觑,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避免进一步发生脑梗死或中风。
, http://www.100md.com
    相关链接:

    什么是中风

    中风是一种因供应脑氧和血液的血管被突然切断而发生的脑疾病。大多数中风是由于供血动脉被栓子或缓慢生长的血栓(块)所阻塞。一些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因为脑内或脑表面的某些血管壁的薄弱部分破裂引起出血压迫脑组织所导致。

    中风预兆

    出现下面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短暂反复发生时,要高度警惕脑中风,及时到医院治疗。

    1.突然一眼或双眼短暂发黑或视物模糊;

    2.突然看东西双影或伴有眩晕;

    3.突然一侧手、脚或面部发麻(木)或伴有肢体无力;

    4.突然说话舌头发笨,说话不清楚;

    5.突然眩晕,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伴有心慌出汗等;

    6.没有任何预感突然跌倒,或伴有短时神志不清。, 百拇医药(熊 萍 朱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