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489886
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刘建榕
第1页

    参见附件(134KB,2页)。

     【摘要】 目的 考察进入青春期前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86名学龄儿童(男46名,女40名)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以攻击行为量表、攻击观念量表、父母管教行为量表、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学龄儿童自评的攻击行为进行为期2.5 a的追踪。结果 学龄儿童攻击行为存在稳定性,且没有性别差异;与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关的攻击性观念及父母的管教行为、家庭冲突解决策略和家庭环境在追踪的2.5 a内基本保持稳定,只有父母管教行为中的体罚和取消儿童权利的做法显著减少。结论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关键词】 攻击;行为;研究;学生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LIU Jianrong.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children's aggression among schoolaged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scales included the Aggression Scale, Parental Discipline Scale, Conflict Tactics Scal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86 students (46 boys and 40 girl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traced for 2.5 years. Results The stability of pupils' aggression was found and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The stability of pupils' aggression idea, parental discipline behaviors, family conflict tactics and family environment were also found, but parental discipline behavior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children's righ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 Schoolaged children's aggression is stable when they reach the age of puberty.

    【Key words】 Aggression;Behavior;Research;Students

    攻击性的发展状况可以说会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成败,所以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社会生物学派认为,攻击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保留下的对人有益的特性。有学者认为,攻击性从学前期到青春早期是人的稳定特征。为考察儿童在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的攻击性与未进入青春期时的攻击性是否一致以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笔者于2001年9月~2004年4月对福州市86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追踪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福州市2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86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40人,进行为期2.5 a的追踪研究。被试在调查开始前平均年龄为9.41岁。

    1.2 方法

    采用俞晓琳修订的《攻击行为量表》测定儿童的攻击行为、被欺负行为,该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65和0.75。其结构效度指标为0.85。

    采用《攻击观念量表》测定学龄儿童的攻击观念,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84,分数越低,表示攻击性观念越强。

    采用5点式《父母管教行为量表》中文版测定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行为,5个分项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36,0.45,0.53,0.36和0.47。项目得分越高,表示该管教行为使用的频率越高。

    采用Straus的《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中文版测定家庭的冲突解决策略。3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65,0.71和0.83。各项目得分越高,表示某种冲突解决策略的使用频率越高。

    采用Moss的《家庭环境量表》的中文版测定家庭气氛。3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4,0.61和0.47。各分量表分数越低,该特性表现也越强。

    2001年9月进行第1次测定,考察儿童攻击行为的基本特点;2004年4月进行第2次测定,考察儿童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稳定性。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见表1。表1 追踪调查前后影响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比较(略)

    将追踪前学龄儿童自评的攻击行为与追踪2.5 a后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56,P>0.05);将男女儿童2.5 a前后的攻击行为分别进行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稳定的,且这种稳定性没有性别差异。

    2.2 攻击观念的稳定性

    将2.5 a前后儿童的攻击观念进行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总体的攻击观念是稳定的。

    2.3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

    将2.5 a前后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父母管教行为、家庭氛围、冲突解决策略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只在父母管教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其他的并无显著变化,表现为父母打孩子与取消孩子权利的管教行为显著减少。

     3 讨论

    中国女孩一般在十一二岁进入青春期,男孩在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南方城市的儿童进入青春期的时间相对还会早些。在本次调查开始前,大多数孩子尚未进入青春期;2.5 a后,女孩绝大多数已进入青春期,男孩则部分进入了青春期。从研究结果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青春期前后的攻击性没有变化。可见,遭遇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儿童,攻击性并没有因青春期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其自身的攻击观念、家庭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1,2],本研究同时考察了他们的攻击观念和父母管教行为、家庭氛围、家庭冲突解决策略的稳定性,发现儿童的攻击观念仍保持稳定,家庭环境也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只是在家庭教养行为方面有所变化,父母减少了体罚和取消儿童的某些权利的教养行为,这更不会增加儿童的攻击行为。基于这些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保持稳定。此外,本研究的被试在第2阶段的研究中刚刚进入青春期,青春期身心变化产生的冲击可能更多地作用于内隐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面对这些变化时,开始的反应更多投向内心,所以在主动攻击方面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建榕.不同性别学童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03-106.

    [2]刘建榕.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44-44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福州 350007。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