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489676
构建大学生医疗保健体制的设想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张 建 徐秀娟
第1页

    参见附件(325KB,2页)。

     【关键词】 卫生服务研究;费用,医疗;学生保健服务

    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健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大学生有病不能及时医、大病无力治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制约一些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部门要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医疗保健体制,满足大学生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1 大学生医疗保健工作现状

    我国“211工程”学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现行的大学生医疗制度仍是公费医疗,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沉重的医疗费用突出,已经令学校、学生、家庭不堪重负。尽管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很快,但国家也只能保障基本的医疗费用。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微不足道的公费医疗费用,实在是杯水车薪。为了弥补旧制度下的公费医疗不足,许多高校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形式不一、标准不同的新的学生公费医疗方案。但这些方案没有法律保障,也仅能提供低水平的医疗服务。有的学校将国家拨发的医疗费用全部发给学生,不再承担学生的医疗保障;大部分院校则是以“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负担医疗费用。大学生普通疾病治疗水平极低,大、重病和意外伤害则无力保障。这些高校学生的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一条十分脆弱的链条,亟须找到出路。而办在地、市的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等大学生医疗保障机制更是残缺不齐,学生医疗基本属自费,学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和咨询、艾滋病预防等工作水平低,覆盖面小。

     2 大学生医疗保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医疗保健缺乏保障机制,高校学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容忽视。在高校10%~15%的特困学生中,贫、病往往像一对恶毒的孪生兄弟一样纠缠着他们。二是大学校园内医疗机构条件有限,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服务项目、医疗质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医疗保健需求。三是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薄弱,传染病在校园流行可能性存在。如在武汉各高校,进校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占8%~10%;在校期间,其中至少有3%~5%由隐性转变为显性即变为乙型肝炎 [1] 。加之高校普遍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许多学校又将医疗机构划给了后勤部门,靠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承担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任务,恐难实现。即使勉强接受任务,也无法保证质量。

    四是商业医疗保险的险种较少,服务尚欠规范,加之有关部门 限制高校采取行政手段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商业医疗保险,因此大学生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大,人数较少。通过大学生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防范大病或意外给学生带来的风险,实践证明收效甚微。

     3 构建大学生医疗保健体制的设想

    3.1 提高认识,加强改革 提高对大学生医疗保健工作认识,改革传统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积极筹措学生医疗卫生保健经费,确保学生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和增强抵御大病、伤害的能力。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3个转变:实现学生医疗费用由学校独自承担向学生、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转变;学生大病医疗经费由随机性向制度性、可控性转变;学生住院医疗以学校保障为主(无保障性)向以社会保障为主(有保障性)转变。国家教育、卫生、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医疗保障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模式。大学生所享受的医疗保障管理办法、经费核销标准和审批程序等,可比照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进行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再予以推广。同时,学校要组织有条件的学生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特困学生由政府出资帮助购买,以构筑抵御大病、伤害的“堤坝”。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医疗救助制度,将其和当地低收入居民一道纳入社会医疗救助的范畴。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让贫困学生因病需要救助时,能得到一定的社会援助。

    3.2 加强领导 改善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办医条件和服务水平。卫生、教育等行政部门对高校校园医疗机构建设要有明确的定位,设计合理的管理体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在管理、政策上有所引导,理顺高校医疗卫生工作管理机制,以适应大学生医疗卫生保健需要。所有高校均应设置为学生服务的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康复治疗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急、危、重症需住院、手术等特殊治疗的,经学校医疗机构审定后,方可就医或转院治疗。将校园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业务上接受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行政上由学校后勤服务部门管理。后勤改革实行社会化的学校,校园医疗机构行政上可由学校办公室或学生事务管理服务部门管理,也可交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凡学校周边3km以内无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下的校园医疗机构,应按照综合门诊部的标准设置;学校规模在5000~10000人应按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10000~30000人则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超过30000人可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定期对高校校园医疗机构的人员、设备、管理、环境等办医条件和技术水平、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帮助学校医疗机构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3.3 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学校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做好急、慢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建立卫生制度,加强对学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以及教室、宿舍卫生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和营养指导,办好学生膳食。《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其他要求,均要切实认真执行。

    3.4 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和健康知识 对大学生们实施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医疗机构要培养学生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使学生身心健康、体质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开展包括心理疏导、艾滋病防治、性教育、自我保健等在内的学生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学校对体格检查中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治疗。对残疾、体弱学生,应当加强医学照顾和心理辅导或治疗。

    3.5 建立处理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工作预案 高校校园内人口密集,学生又都来自全国各地,活动空间和范围广泛,疾病传播迅速,卫生防疫工作稍有懈怠,就有可能出现传染病的流行。因此,高校应成立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园卫生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领导为成员,制定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和控制的应急工作方案,以利于校园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确保高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和生活正常有序。

     4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该怎么改.中国教育报.2004-12-19(2).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类资助项目(项目号:2006Y285)。

    【作者单位】 郧阳医学院贫困生资助中心,湖北十堰 4420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