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489243
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体系的构建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郝其宏
第1页

    参见附件(336KB,2页)。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7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贫困

    贫困大学生一般指家庭经济困难、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难以得到保障的学生。“心理贫困”是指主体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贫困”并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只是他们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5%,其中73%的贫困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倾向。近年来在校学生有极端行为的人数,贫困生占65%以上[1]。对贫困大学生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值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因子[2]。提示高等院校不仅要建立奖、助、勤、贷、减、免、补一体化的物质解困体系,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按照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心理解困体系。

    1 自然的排解宣泄层次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会遭受不同的挫折,可能因忧郁、焦虑、苦闷、烦恼、不安、不满乃至愤怒等,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消极地压抑上述不良情绪,就会在心理上积蓄侵犯性能量,且这种能量不会自然消失,往往隐藏于潜意识层,成为内心深处的暗流,在特定条件下以一种非常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内侵犯,破坏人体机能平衡;也可以通过外侵犯,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积蓄的能量被压抑得过久,就可能冲破心理堤坝的防线,对个体或社会造成巨大伤害或破坏。因此,社会应保证个体侵犯性心理能量的宣泄出路,学校也应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能量的宣泄提供渠道。

    学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内心冲突产生的情绪问题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进行排解,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贫困生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如痛心疾首的大哭甚至打闹、斗嘴等攻击性游戏,适度运用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只要是在学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必过问;贫困大学生之间的私密沟通,可以将彼此内心的痛苦讲出来,诉说一些在大庭广众之下难以启齿的问题,起到舒缓紧张情绪、排解心中郁闷、减轻孤独感和心理负担的作用。总之,教育工作者应超越传统观念对情绪宣泄的偏见,理解和宽容贫困生的这些行为。如果过于苛刻,会使学生的侵犯性心理能量大量积压,造成身心危害,也会给学校和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2 有效的转移疏导层次

    自然的排解发泄是出自本能的自我防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