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90021
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刘菂斐 王兆良 李文兵 周 超 齐海静 胡 典
第1页

    参见附件(1734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方法 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合肥市601名小学四~六年级儿童(流动儿童309名,非流动儿童292名)进行测查。结果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孤独与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5%。结论 提高流动儿童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孤独感的降低。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社会支持;孤独;儿童;暂居者和移居者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80-03

    孤独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是个体认识到其期望达到的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1]。孤独感会对儿童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孤独感有显著相关[2]。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中一个与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有紧密关系的概念[4-5]。

    目前,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和城市适应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6]。本文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流动儿童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探讨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预研究抽取合肥市建设小学四~六年级的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9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其中男生96名,女生75名;年龄为9~13岁。正式施测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合肥市星火小学等3所农民工子弟小学抽取309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5名,女生144名;四年级104人,五年级96人,六年级109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3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