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1958936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卢 勤
儿童抚养,性别特性,对比研究,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男性化,过度保护,女性化
第1页

    参见附件(2640KB,3页)。

    卢勤 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修订的性别角色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养育方式在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和未分化占多数;部分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异性父母的养育方式进入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异性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子女性别角色的形成。

    【关键词】 儿童抚养 性别特性 对比研究 学生 父母养育方式 性别角色类型 双性化 男性化 过度保护 女性化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思政重点研究课题(编号:CJS09-027)

    【分类号】B844.2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态度和情感[1]。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2]。而“双性化”(Androgyny)理论认为,与其他
------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双性化”(Androgyny)理论认为,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研究者们对该观点持不同的态度,而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