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1953794
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发热学生病情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闫进德 曹岩 赵彬 李茹莉 李秀清
第1页

    参见附件(1436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高校发热学生的发病特征,为预防流感发生和进行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对2009年9月-12月在某高校校医院门诊就医的发热病人进行登记,详细记录病人发热诱因、临床症状、转诊及治疗情况,分析发病的特点及转归。结果 460例发热病人中,420例有在国庆期间回家或到外地游玩或与发热病人同宿舍居住、同班上课、同餐厅就餐等经历,40例有用凉水洗澡、运动、受凉等诱因。潜伏期1~7 d。患者除发热外,主要症状为咳嗽(65.0%)、咳痰(60.0%)、咽痛(55.0%)。查血常规者150例,其中126例正常,24例轻度异常。 X线胸部检查,7例异常(4例肺炎,3例肺纹理增粗)。除肺感染患者住院治疗7~14 d外,其余病人给予对症治疗4~7 d痊愈。结论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高校大学生发热病人具有聚集性、症状轻、病程短、预后良好等特点。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疾病暴发流行;发热;症状和体检;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06-02

    自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后,迅速在世界范围蔓延。我国人口众多,人群流动性大,防控甲型H1N1流感任务繁重。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学生一起居住、一起就餐、一起上课,给防控流感工作带来了挑战。掌握普通感冒特征,并将其与甲型H1N1流感相区别,对采取有效治疗和处理措施,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意义重大。笔者对20099-12月在某高校校医院门诊就医的46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病人进行分析,为高校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高校远离市区、校园相对独立的新校区2009年9~12月收治的46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2009版)》,将腋下体温≥37.5℃的定义为发热,发热病人均经发热定点医院排除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人均为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学生,其中男生250例,女生210例。

    1.2 方法 详细询问和记录病人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热前是否到外地游玩、是否与发热病人同宿舍居住、同班上课、同餐厅就餐,是否有洗澡、运动、受凉等病史。详细询问出现的症状、测量体温、化验血常规,体温超过38℃、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病人转诊到甲型H1N1流感定点医院,进行血常规和胸部X线等检查,排除甲型H1N1流感后回校医院治疗。

    1.3 统计分析 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该校为某医学院2008年建设的新校区,位于市郊,离市区约15 km,周围无商业区和居民区,校园相对封闭。现有在校生4 072人,来自河北、河南、天津、北京、辽宁、山西、山东等1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2.2 发病情况 46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学生中,420例在发热前有明确的与流感发热病人接触史,如同省、同地区的学生结伴回家或结伴出游,与发热病人同宿舍居住、同班上课、同餐厅就餐。300例为“十一”放假返校后陆续发病,潜伏期1~7 d,多数为3~5 d发病,发病集中,以同宿舍、同楼层、同班级为多,高峰时校医院门诊量每日达80人,其中发热病人20多人。

    2.3 临床表现 460例发热学生中,体温在37.5℃~38.5℃的350例(76.1%),38.6℃~39.0℃者95例(20.6%),15例体温超过39.0℃(3.3%)。咳嗽299例(65.0%)、咳痰276例(60.0%)、咽痛253例(55.0%)。此外有少数患者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全身酸痛、乏力、腹泻等症状,均较轻,且恢复较快。

    2.4 实验室检查 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感冒恢复快不愿做检查,也有学生因经济困难不愿做检查。460例发热病人中150例检测了血常规,其中126例(84.0%)检验结果正常,24例患者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增高或白细胞增高,150例血常规结果如下:白细胞(WBC)5.3×109/ L[(2.9-11.5) ×109/ L],中性粒细胞0.63(0.38~0.87),淋巴细胞0.25(0.06~0.66),血红蛋白(Hb)13.6 g/L[(11.0-17.0)g/L],血小板170.5109/L[(105.0-320.0)×109/L]。

    2.5 影像学检查 460例发热病人中110例进行了胸部X线检查,4例诊断为肺炎,3例为肺纹理增粗,其他患者均无异常改变。治疗2周后胸部X线均恢复正常。

    2.6 临床治疗 校医院设有观察室和普通病房,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增设了隔离病房,凡经发热定点医院转回的病人均隔离观察治疗。患者体温达到38.5℃及以上者,以静脉给予抗病毒、抗炎、退热药物为主,配合口服药如莲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软胶囊、板蓝根冲剂及其他感冒药。体温在38.5℃以下的患者,以注射退热药和口服上述抗病毒药或清热解毒中成药及常用感冒、止咳药及退热药。合并感染者给予口服抗生素。经留院输液治疗的患者,多数治疗3~7 d发热得到控制,感冒症状好转,继续经观察48~72 h体温正常后返回宿舍,带口服药3~5 d量巩固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退热后,咳嗽及咽部不适症状消退较晚,少数患者20 d后仍有咳嗽咽部不适症状。

    3 讨论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暴发、蔓延迅速、波及面广等流行特点[1]。流感病毒的活动与季节密切相关,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1月以H1N1、H3N2亚型毒株为优势株[2]。高校是青年人群集中的地方,年轻人喜欢聚会、外出游玩,很容易将流感病毒带入校园引起流行。本校新校区虽然远离市区,校园也较封闭,但由于2009年秋冬季节我国各地甲型H1N1流感时有发生, “国庆”长假期间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增加了接触流感病毒的机会。2009年9-12月4个月内累计出现发热病人460例,尤其“国庆”节返校后1周发热学生明显增加;潜伏期1~7 d,多数3~5 d,符合流感的潜伏期特征。调查发现,这些发热学生中大多数有相互接触史,如同宿舍、同楼层、同班级上课等。因此,在流感流行期要教育学生尽量少聚会、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玩耍,对减少流感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发热病人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笔者先后将110人转市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做血常规和胸部X线等检查,经发热门诊检查后均全部以流感转回校医院。为预防流感扩散,对转回的病人进行隔离观察,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和对症治疗,5~7 d内全部治愈。

    早预防、早干预可控制流感蔓延。秋冬季节是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也是普通感冒高发期。针对高校特点采取措施是防止流感扩散的关键,如一间宿舍出现流感样发热病人,同宿舍和相邻宿舍其他同学应给予预防性干预。尽量减少对发热病人的陪护,同时做好陪护人员的自身防护。经常与班主任和年级教师沟通,反映各班级学生发热情况,要求学生少串宿舍、少聚集、减少群体活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