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66290
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和防控对策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丁钢强,章荣华,陈 江,黄李春,陈卫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268KB,2页)。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 478 R 181.3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42-02

    【关键词】 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综合预防;学生保健服务

    学生是所有人群中比较脆弱的群体,学校作为学生聚集学习和生活的特殊场所,是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特殊区域,占每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90%[1]。进一步分析这些事件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的发生,减少对学生的健康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2005-2008年浙江省网络直报数据,对发生在各类学校的所有公共卫生事件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对各类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 2005-2008年全省各地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728起,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事件)526起,相关信息(未分级事件)202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792起)的66.4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共659起,占报告总数的90.52%,另有食物中毒事件50起,流感样病例暴发6起,其他公共卫生事件13起。共报告发病数29 753例,报告死亡数2例。

    从各地近4 a的报告情况来看,以2006年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最多,共报告215起,占29.53%;2005年报告174起;2007年报告178起;2008年报告相对较少,共161起,占22.12%。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类型 从2005-2008年报告学校类型来看,报告数最多的为乡小学,共报告311起,占52.80%;其次为乡中学和县小学,报告69起和48起,分别占11.71%和8.15%。见表1。

    表1 浙江省2005-2008年各类学校突发事件构成情况

    学校类别构成比/%学校类别构成比/%

    乡小学52.80市小学4.92

    乡中学11.71其他3.40

    县小学8.15市中学2.38

    幼托机构6.62普通高校2.21

    县中学5.94中专和技校1.87

    2.3 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类型 2006年比2005年明显增加了水痘事件的报告数,病例数也有明显上升;而2005年报告较多的麻疹事件在2006年无事件报告,与2005年采取了强化免疫接种有关;报告病种变化不大,仅比2005年新增猩红热1种,减少副伤寒1种。

    2007年与2006年相比,报告病种变化较大,新增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霍乱、病毒性脑炎、咽结膜炎热、副伤寒和甲肝等6种,减少了猩红热和手足口病2种。

    2008年与2007年相比,风疹较2007年大幅度上升,其他报告病种变化不大,减少了病毒性脑炎、咽结膜炎热、副伤寒、甲肝、猩红热等5种,新增疱疹性咽颊炎。

    4 a报告事件均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中风疹在2008年呈高发态势,其次为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和地区分布 事件报告集中在学校开学期间和春夏之交季节,假期基本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从近4 a的报告地区来看,全省各市均有突发事件报告,以大城市的综合类学校报告较多,而海岛地区等则报告较少。见图1。

    图1 浙江省2005-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分布

    3 讨论

    3.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3.1.1 小学多发,以一般事件为主 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无重大和特大事件发生。报告学校以小学居多;报告发病数占全省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发病总数的比例较高,但死亡人数所占比例不高;2006年报告发病数最高,与2005年相比明显增加,与水痘报告事件数明显增多有一定关系,而2007年总的事件报告数较2006年下降,发病数也有所回落,2008年与2007年相比,风疹较2007年大幅度上升。

    3.1.2 以传染病疫情为主 报告事件数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次为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原因主要与饮用水有关;城镇学校则以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与目前学校招生密度大、教室通风不佳有一定关系。

    3.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3.2.1 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针对浙江的实际情况,2005年开展了1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组织各地认真落实幼托机构、学校(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查漏补种以及新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这些措施减少了2006年和2007年麻疹的群发事件。2008年浙江省麻疹疫情又呈高发态势,说明疫苗的连续性可能存在问题。

    报告的学校突发事件中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由于呼吸道疾病潜伏期长,多数病例在潜伏期即具传染性,对于集中上课的学校来说若对个别患者进行隔离无法真正实现传染源的隔离,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呼吸道疾病相关突发事件的防制工作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3.2.2 密切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学校的防控工作 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人群相对较为集中,环境较为封闭,儿童抵抗力较弱,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尤为重要。应通过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采取有效防制措施,降低疫情的发生率或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以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安全,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1]。

    由于浙江省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较多,免疫空白人群较多的民工子弟学校发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等疾病局部暴发的危险性较大,应予以格外关注。

    3.2.3 进一步提高报告和疫情监测,加强相关部门沟通 目前浙江省各级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虽有所加强,但仍存在发现隐患不及时、报告信息不及时、报告程序不正确以及因害怕承担责任而故意缓报、瞒报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了防制措施及时有效落实。学校应提高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发病学生,第一时间予以治疗;发现疫情应及时、真实予以上报。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疫情,尽量争取疫情防控时间。在及时上报的同时,要确保报告质量,在准确核实疫情后进行网络报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中,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密切衔接配合。但在实际报告中,由于信息沟通不够到位,常常出现三者衔接脱节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政府部门对于事件信息了解的及时性、准确性,进而影响事件防控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是非常必要的[2]。

    3.2.4 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意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