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66195
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戴 苡,沈 清,钟要红,方雅青
第1页

    参见附件(1810KB,3页)。

     性格(外向/非外向)21.52(1.19~1.95)3.31<0.00132.83(1.36~5.92)2.770.006

    独生子女(否/是)21.88(1.40~2.53)4.17<0.00131.63(1.20~2.20)3.140.002

    高危行为(有/无)11.14(1.09~1.27)——33.23(1.45~7.19)2.870.004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10.64(0.42~0.98)——40.71(0.62~0.81)4.94<0.001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31.47(1.11~1.94)2.700.00726.71(2.57~17.49)3.89<0.001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21.14(0.89~1.45)1.050.2913.06(1.14~8.22)——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11.11(1.00~1.24)——32.93(1.84~4.65)4.55<0.001

    安全教育(有/无)10.61(0.52~0.72)——30.21(0.07~0.65)2.700.007

    注:Z值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

    3 讨论

    儿童少年伤害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少年重要的健康问题和儿童保健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儿童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来自2个方面: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所生活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学校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家庭成员(尤指父母)的情况及其对安全的态度与行为等。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以及儿童某些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等[22-24]。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外向型性格、非独生子女、有高危行为、家庭收入低、父亲文化程度低、有不安全环境、未进行安全教育8项因素合并的OR值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2-23]。根据本研究各因素OR估计值的大小,安全教育、高危行为、不安全环境及性格类型与伤害呈较强的关联强度,其他因素关联强度较弱。进一步根据不同效应模型和不同病例对照配对方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有高危行为、有不安全环境和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纳入更多的文献做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对原始文献采用了Lichtenstein等[5]提供的文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原研究设计是否合理,主要特征定义是否准确,描述是否清楚,统计学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偏倚的控制情况等多个方面,有效地保证了Meta分析的可靠性。当然,Meta分析的结果也会受到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结果常带有探索性,发表时带有选择性,而本次研究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收集到已发表的文献,未发表的文献无法获得,“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文献存在有一定的发表偏倚,因此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次研究只是对伤害总的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 未列入其各类型伤害的危险因素。伤害与其各类型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 所以将本次研究结果应用于伤害的各分类型时应慎重。

    4 参考文献

    [1] 吴系科.流行病学新分支:伤害流行病学.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67-169.

    [2] 王声湧.伤害研究应着眼于伤害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控制杂志,2001,5(3):193-194.

    [3] 杨功焕,黄正京,谭健,等.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全国疾病监测死亡资料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4):199-202.

    [4] 王声湧.伤害:威胁年轻一代健康的严重卫生问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197-198.

    [5] LICHTENSTEIN MJ, MULROW CD, ELWOOD PC. Guidelines for reading case-control studies. J Chron Dis, 1987,40(9):893-903.

    [6] GREENLAND 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the review of epidemiologic literature. Epidemical Rev, 1987,9(1):1-30.

    [7] 司达敏,刘筱娴,李激.麻城市农村某社区7-14岁儿童伤害发生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391-394.

    [8] 林莉萍,胡大林,伍德娥.大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44.

    [9] 姚应水,叶冬青.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581-584.

    [10]贾存显,赵伸堂,薄其贵,等.410例高初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123.

    [11]黄芬,郝加虎,姚应水,等.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188-1189.

    [12]何志辉,程朝霞.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2):116-118.

    [13]黎三凤,刘茹添,曾晓琴.芳村区0~14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5,20 (5):622-62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1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