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3074
陕西农村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状况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袁博成,余小鸣,安维维,郭丽娜,王 嘉
第1页

    参见附件(1993KB,3页)。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8.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48-03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环境;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世界卫生组织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定义为:在校园文化及学校组织结构的影响下,能够对学生未来健康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校内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1]。因此,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应该能创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关怀、信任和友好的环境,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使每个学生的个人优势或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接受教育、掌握生活及工作技能的主要场所,积极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行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中小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现况,为制定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心理社会环境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在陕西省榆林和佳县地区的4所农村小学和4所农村中学选取小学三~六年级及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小学人数较少,全年级学生均参与调查,初一、初二每年级选取2个班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 081份,收回有效问卷1 035份,有效率95.7%,其中小学生353人,占34.1%,初中生682人,占65.9%。年龄为8~17岁,平均年龄为12.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我报告式问卷,问卷内容直接来自于城乡中小学生的定性访谈,即以亲密度、矛盾与冲突和消极感受3个指标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其中亲密度反映同学及师生间互助、互信、团结以及集体凝聚力状况,满分80分;矛盾与冲突反映同学及师生间人际冲突状况,满分60分;消极感受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使自身主观感受欠佳的非健康情绪,满分80分。问卷的设计参照有关文献及专家的多次论证,并通过预实验不断修改编制而成。在“亲密度”与“消极感受”中,本研究将得分在54分及以上者定为高分组(即有50%以上的题目得分在4分以上),54分以下者为低分组;对于“矛盾与冲突”,得分在42分及以上者为高分组,42分以下者为低分组。

    1.2.2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的师生、同学间亲密度比较 同学间的某些互助、友爱行为以及对教师的信任行为,女生高于男生(P<0.05),如“遇到困难时,同学都会尽力互相帮助”、“不开心时,会有同学主动和我谈心”、“我喜欢和教师交流”;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行为,如“我不会把心里话告诉喜欢的老师”,男生高于女生(P<0.05)。同学间的互助、友爱行为和学生对教师不信任行为均表现为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的师生、同学间矛盾及冲突状况比较 性别比较发现,同学、师生间某些矛盾及冲突现象,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恰当惩罚的认同率,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

    年级比较发现,同学间某些矛盾及冲突现象,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0.05);师生间矛盾及冲突现象中,仅“在班上有些同学和老师顶嘴”表现为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0.05)。见表2。

    2.3 不同性别、学段学生在校消极感受状况比较 性别比较发现,男生“我觉得我的学校很差”、“我觉得上学很没意思”、“在学校里,我看谁都不顺眼”的认同率均显著高于女生,仅“我觉得我不聪明”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0.05)。

    学段间比较发现,初中生有10种消极感受出现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仅“在学校里,我看谁都不顺眼”出现的比例,小学生高于初中生(P<0.05)。见表3。

    2.4 消极感受与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消极感受”得分高的学生“亲密度”与“矛盾与冲突”得分也较高,也就是说,认为同学及师生间关系亲密、矛盾与冲突较少的学生,出现消极感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存在这种态度的学生;相反,认为同学及师生间关系疏远、矛盾与冲突频发的学生,出现消极感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存在这种态度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相关国际组织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心理社会环境。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 HPS)的6项内容之一[2],并指出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应该轻松、友好、推动学习及合作,重视提供创造性机会,提倡开放式非暴力交流、民主平等,保护学生权力[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Child Friendly School)行动框架指出,对所有儿童入学具有全纳性的;提供健康、安全及保护的;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才是健康的、爱生的[4]。此外,由世界卫生组织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集中资源保证学校卫生的有效性”(Focus Resources on Effective School Health,FRESH)倡议指出[5],积极向上的心理社会环境,要能预防各种形式的校园伤害,如体罚、性骚扰和欺凌弱小。

    农村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及对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体现的较为明显。这一结果提示,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加学生合作与交流机会,不但能够促进彼此理解,减少矛盾及冲突和增进友谊,还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

    其次,学生及师生间亲密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及年级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间互助、友爱、信赖教师的行为出现比例较多。这可能与男生情感发育、心理成熟较晚,人际敏感度较低有关。与相关研究结论类似[6]。

    学生及师生间亲密度的年级差异明显。初中生比小学生更亲近同学,但也较疏远老师。可能与初中生对教师的依恋减少,同龄人之间观点、兴趣及爱好相近有关。众多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而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7-8]、自我发展[9]、情绪[10]及行为[10-11]等密切相关。Hughes等[12]认为,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环境,与他人进行富有成效的人际互动, 形成积极情绪。提示学校应完善师生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及业务素质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巧妙地处理各种日常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改善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同学及师生间是否亲密,矛盾与冲突出现的多少,与其消极感受相关,与相关研究结论类似[13]。本研究发现,学生炫耀成绩及嘲笑行为发生的比例较高。炫耀成绩的行为可能会使炫耀者本身形成对他人的歧视态度,造成他人产生心理压力,也可能因此而影响同学关系。目前对学生炫耀成绩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众多研究均表明,嘲笑行为不但造成当前的心理伤害,还为其成年后心理健康埋下巨大隐患[14-15]。Eisenberg等[14]的队列研究表明,受嘲笑行为与其成年后身体评价、身体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9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