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3052
白银市2起学校寒冷性多形红斑聚集性发病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杨军鹏,何 涛,王 犇,张入学
第1页

    参见附件(1269KB,2页)。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758.6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57-02

    【关键词】 红斑,多形;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多形性红斑主要由各种感染、药物及内脏某些疾病等因素[1]诱导抗原-抗体变态反应所致,而寒冷性多形红斑则与冻疮一样由寒冷所致,并与免疫反应有关[1-2]。2009年3月,白银市相继出现2起寒冷性多形红斑聚集性发病,分别发生在2所学校。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处置发生在集体单位中的疫情,探讨其发生原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为指导今后学校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起聚集性发病调查处理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起寒冷性多形红斑聚集性发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诊断标准 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符合诊断标准[1],诊断为寒冷性多形红斑。

    1.3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百分率的比较。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

    2.1.1 发病强度 2009年3月,全市共报告2起寒冷性多形红斑聚集性发病,分别发生于景泰县、靖远县的2所乡村中学,均由乡镇卫生院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并报告。2所学校共计1 782人,累计发病476例,平均罹患率26.71%,2所学校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05)。见表1。

    2.1.2 班级分布 2所学校共有29个班级(景泰县9个、靖远县20个),聚集性发病波及所有班级,最多的一个班发病39例,罹患率为65.00%。各班级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均有发病,但以住校生为主,占发病人数的69.92%。

    2.1.3 时间分布 3月份出现聚集性发病,最早发病时间为3月4日,于3月21日全部结束。2起聚集性发病流行时间分别是17 d和11 d。

    2.1.4 人群分布 2起聚集性发病均发生在乡级中学,病例全部是学生,教职工无发病;发病年龄最小12岁,最大19岁,平均年龄15.69岁,主要集中在14~18岁,发病共计466人,占97.90%;男、女性别比为0.8∶1。

    2.1.5 接触史 发病学生均否认接触过类似病例,未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近期未食用过特殊食物及药品。

    2.2 临床表现 所有发病学生均有明显阳性体征,主要症状为:双上肢远端局限性红斑,伴瘙痒,20.21%的病例手部肿胀,8.50%的病例耳部有冻伤;16例重症患者红斑较大,且有溃破或糜烂。所有病例均无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

    2.3 现场卫生检查与应急处理

    2.3.1 现场卫生检查 市、县两级卫生监督部门对学校食堂、水房进行检查,卫生质量均达标,食堂达到卫生C级认证,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水房管理严格,有相关消毒记录。2所学校所处环境均风沙较大,气候寒冷,学生学习、住宿条件较为拥挤。3月份开学后,教室和宿舍内取暖设施停用,室温很低,学生衣服、被褥单薄。校内未设校医室,没有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环境卫生较差。

    2.3.2 应急处理措施 接到报告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应急处理小组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同时采取现场疫情控制措施:(1)逐一开展病例个案调查,核实疫情,明确诊断;(2)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对症状较重的学生要求回家进行保暖、恢复治疗;(3)制定疫情控制技术方案,指导学校开展疫情控制工作,明确职责,责任到人;(4)增加取暖设施,保证室内正常温度,同时开展卫生清洁及消毒,防止传染病暴发。(5)开展疫情监测,实行日报、零报制度,落实学校晨检制度;(6)开展健康教育,提示学生注意保暖防护及个人卫生。

    3 讨论

    经调查分析,2起寒冷性多形红斑聚集性发病主要原因可能是:(1)2009年3月初,全市大范围降雪,气温骤降,尤以早晚气温更低,2所学校所处位置风沙较大;(2)自春季开学后,乡村中小学校教室及宿舍没有取暖设施,室内较冷,住宿学生被褥单薄,学生所穿衣服较少,不注意个人保暖,平时活动少,末梢循环不良;(3)走读学生未穿戴棉鞋、手套、耳套,早晚冒着寒风上学、放学;(4)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早上用凉水洗漱;(5)学生卫生知识缺乏,自我防病意识较差,学校历年均有冻伤发生,但从未引起校方重视。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要求,应加强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3],改善学习、住宿条件;很多农村学校无校医或学生与校医比例达不到标准[4-5],学校应设立校医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认真开展学校群体性疾病报告与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学生缺勤登记制度、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晨检制度等;提倡学生勤晒被褥,学校供应热水饮用和洗漱,延迟取暖设施撤除时间,以防春季寒潮袭击;同时,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对各类疾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防病意识[6],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4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6-567,750-75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