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1991568
大学生儿童时期成长经历对恋爱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曾 琼,吴泽纯,朱 华,周婉明,黄文聪,邱铭晖,李丽萍
第1页

    参见附件(2885KB,4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儿童时期创伤经历情况 所有受调查的大学生儿童时期均有受情感、躯体忽视的经历,而有轻度或以上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侵犯创伤经历的大学生分别占全部受调查者的49.6%,29.2%,32.7%。见表1。

    2.2 不同性别、城乡来源大学生儿童时期创伤经历(CTQ)、青少年父母亲依恋关系(IPPA)、恋爱相关心理(ECR-R)比较 对于不同性别、城乡来源大学生的CTQ,IPPA,ECR-R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女生躯体虐待、躯体疏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受到的躯体虐待、躯体忽视程度更严重;而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大学生受躯体忽视、性侵犯遭遇方面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PPA的父母评分在不同性别、城乡来源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男、女生依恋逃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的逃避心理的程度更严重;而恋爱相关的焦虑心理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大学生恋爱相关的焦虑、逃避心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儿童时期创伤经历(CTQ)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性 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中,躯体虐待与性别、母亲职业、家庭结构均显著相关;情感忽视与家庭结构、家庭人口数量有相关性;躯体疏忽与性别、城乡、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均显著相关。见表3。

    进一步的ANOVA检验表明,在儿童时期创伤经历中,躯体虐待在母亲不同职业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3),但两两之间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母亲职业不同,躯体忽视的情况存在显著组间差异(P<0.01),其中母亲为企业职工或家庭主妇,其子女受躯体忽视的情况较少、程度较轻,而母亲为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子女受到的躯体忽视的程度较严重。躯体虐待在不同家庭结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但两两之间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情感忽视在不同家庭结构中存在明显组间差异(P<0.01),三代同堂、核心家庭与隔代家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0.014),而离异/单亲家庭与隔代家庭无明显差异(P>0.05),即三代同堂及核心家庭中生长的儿童所受到的情感忽视较隔代家庭明显较少。

    2.4 IPPA,ECR-R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的相关性 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对母亲的依恋安全性与母亲的学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即母亲的学历越高,其子女在青少年时期与母亲的依恋安全性越高。见表4。

    性别与依恋逃避呈显著负相关(P=0.004),即男性较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更易出现依恋逃避。

    2.5 恋爱相关心理(ECR-R)与父母依恋关系(IPPA)、儿童时期创伤经历(CTQ)的相关性 经Pearson检验分析,大学生出现恋爱相关的焦虑心理与青少年时期对母亲的依恋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逃避心理的出现与对母亲的依恋程度则呈显著负相关,即青少年时期与母亲的依恋安全性越高,在恋爱关系中所出现的焦虑程度越严重、逃避程度越低。见表5。

    ECR-R中焦虑心理与CTQ中的情感虐待及性侵犯呈显著正相关,而逃避心理与情感虐待呈显著负相关,即儿童时期受到情感虐待、性侵犯程度越严重,在亲密关系中所体现的焦虑心理越严重。

    2.6 ECR-R与个人基本情况、IPPA、CTQ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亲密关系经历(依恋焦虑、依恋逃避)为因变量,使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青少年时期与母亲的依恋安全性是大学生产生恋爱相关焦虑、逃避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性别的差异也是产生恋爱相关逃避心理的影响因素之一。见表6。

    3 讨论

    儿童时期成长经历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儿童时期的情感虐待创伤经历及青少年时期对母亲依恋程度,对恋爱相关问题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而创伤经历与性别、城乡来源、儿时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

    3.1 儿童时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恋爱相关心理问题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躯体、情感虐待均可造成受害者对社会的负性认知、自我意识异常等病态心理素质,严重影响其人格的形成[10],对家庭、社会、个人情感的建立与融入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时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恋爱具有相关性,其中儿童时期情感方面创伤经历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儿童时期经受情感虐待越严重的学生,在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存在的焦虑心理较严重;而遭受性侵犯程度越严重者的焦虑程度也越高,他们在面对恋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时,倾向于采用较激进的处理方法,常常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虽然部分学生有儿时的创伤经历,但现代教育及大学环境中自由开放的思想和追求恋爱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发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并投入到恋爱之中。然而如何建立和维持恋爱关系,如何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然会受到已形成的恋爱观的影响。当他们在恋爱中遇到矛盾时,难免产生焦虑、逃避等心理,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从而影响恋爱关系的稳定及发展,这与朱孔香等[9]所得出的结论较一致。儿童时期受到性侵犯的创伤经历严重影响被侵害者的心理健康,尤其对爱情观及恋爱心理的负面影响较严重。

    Donnellan等[11]研究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处理爱情关系的能力不同。Melissa等[12]研究发现,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李荫华[13]研究发现,家庭缺乏温暖的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3.2 大学生儿童时期创伤经历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普遍有儿童时期情感和躯体上被忽视的经历,在严重程度分级方面,存在极严重的情感及躯体忽视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68.5%,54.1%),而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侵犯情况则较轻,无或轻度分别占50.4%,70.8%和67.3%。由此可见,虽然调查对象在客观上受情感、躯体不良遭遇的程度较轻,但主观上需求不被满足的体验也尤为突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儿童时期被关心、重视的程度普遍不足。

    3.3 儿童时期创伤经历与一般社会情况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创伤经历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城乡来源、儿时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有关及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男性、家在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文化程度低、儿童时期受到忽视,虐待的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以躯体的忽视及虐待更为突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85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