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1991991
大学生依恋归因集体主义对抑郁情绪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孙启武,余晓敏,郭 兰
第1页

    参见附件(2076KB,3页)。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4.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87-03

    【关键词】 客体依恋;人际关系;抑郁;回归分析;学生

    依恋关系会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问题的发生[1]。成人依恋可以划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焦虑型和害怕型)。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群体抑郁情绪水平较高,而安全依恋群体抑郁情绪水平较低[2]。归因风格是人们解释预料之外事件结果的一种稳定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2类。消极的归因风格在依恋与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4]。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不安全依恋的个体采用一种自我批评、概括化认知的倾向来维持其自尊所导致[4]。 集体主义一般指群体使个体相互联系、承担群体的责任,重视群体的目标、群体的共同价值观[5],是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相互依靠)与亚洲人抑郁情绪的发生具有负相关关系[6-7]。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以上3个变量对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3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武汉市3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课堂上发放问卷4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率为94.05%。男生233名,占59.0%;女生162名,占41.0%。

    1.2 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所用问卷包括:(1)亲密关系问卷(Experience of Close Relationship, ECR)[8]。ECR含36个条目,是7点计分Likert量表(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ECR分别测量亲密关系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本样本中二维度信度分别为0.83,0.82。为便于比较,本研究使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平均分。EASQ信度为0.83。(2)扩展归因问卷短版(Expanded-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Short,EASQ-S)[9]。EASQ含12个场合,每个场合从自身性、稳定性和整体性3个维度评分,共计分36次。分数越高代表归因方式越悲观。为便于比较,本研究使用归因方式的平均分。(3)集体主义量表短版(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Short, ICS-S)[10]ICS含33个条目,是6点计分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ICS分别测量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和相互沟通(CF)、父母的意见和分享(PA),亲戚和邻居的影响(KN),与父母和配偶的独立性(PS)以及邻居的社会分离5个因子(NE)。其中CF,PA和PS3个因子进一步构成高阶因子“群体团结”,KN和NE进一步构成高阶因子“社会责任”。其信度为0.75。(4)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1]SDS由20个条目构成,按1~4级评分,信度为0.8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采用Lisre18.7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2 结果

    2.1 亲密关系、归因方式、集体主义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ICS的“社会责任”与其他相关变量无显著相关,EASQ的“自我-他人”与“群体团结”、抑郁情绪、依恋回避无显著性相关,依恋焦虑与EASQ的3个维度和抑郁情绪显著相关。相关分析初步表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归因风格与抑郁情绪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群体团结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2.2 个人-集体主义等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依恋、归因和集体主义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从表2可知,EASQ的稳定-暂时因子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因子中,以依恋焦虑对抑郁情绪方差贡献最大,其次分别是依恋回避,归因的“整体-局部”因子和“群体团结”。在依恋风格和归因方式影响之外,群体团结越高,则个体越不易产生抑郁情绪。

    2.3 依恋、归因和集体主义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路径分析 本研究将归因方式作为依恋风格与抑郁情绪的中介变量。ICS的社会责任因子和EASQ的自我他人因子与抑郁相关不显著,EASQ的稳定-暂时因子对抑郁情绪的方差没有独立贡献。因此,路径分析中没有纳入这2个因子。模型1为“整体-局部”作为完全中介变量,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完全通过影响归因之“整体-局部”因子而作用于抑郁情绪;模型2为“整体-局部”作为部分中介变量,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既直接作用于抑郁情绪,也通过影响归因方式之“整体-局部”间接作用于抑郁情绪。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指数见表3,模型2的路径系数见图1。

    从图1可知,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消极的归因方式都是抑郁情绪发生的促进因素(P值均<0.05),而群体团结则是抑郁情绪发生的抑制因素(P<0.05);归因方式在依恋焦虑对抑郁的作用上起部分中介作用,而依恋回避与群体团结直接作用于抑郁情绪。依恋回避作用于整体局部的路径系数为0.05(P>0.05)。因此,整体局部仅在依恋焦虑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上起部分中介作用,整个方程能解释抑郁情绪方差的2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3%。

    3 讨论

    3.1 依恋与抑郁情绪 依恋风格表示亲密关系中一种稳定的行为特点和情感体验特点。在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因子中,预测力以依恋焦虑最大,其次是依恋回避。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亲密关系体验对抑郁情绪发生有重要影响。在遇到有威胁的情境时(如压力事件),依恋系统会被激活。不安全型依恋个体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爱,他人也不值得信任。消极的自我-他人模型使个体难以以适应的方式缓解负面情绪,从而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并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1,3]。

    3.2 归因方式与抑郁情绪 Abramson等[12]认为,当个体对消极事件作出自我的、整体的和稳定的归因时,会认为事件是不可控制的,容易产生无助感,最终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本研究表明,当个体倾向于作出整体归因时,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但是,稳定暂时归因和自我他人归因与抑郁情绪的关系还不能有肯定的结论。这是因为,稳定暂时归因与整体局部归因相关较高(0.462)。从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到,仅整体局部归因对抑郁情绪方差有独立贡献。其次,本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归因方式的自我-他人因子信度较低(α)[9,13],导致无法决定是测量工具本身的问题导致自我归因与抑郁情绪无关,还是自我的归因不直接产生抑郁情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7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