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新健康)》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4994
血小板的“春天”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家庭医学·新健康》 2008年第4期
     晶晶,女,9岁。起初妈妈发现她有些感冒,并有发烧、流涕、全身乏力等症状。可半个月后,晶晶的皮肤上又开始出现一些出血点,并伴有鼻衄和牙龈出血,而且症状在逐渐加重。随后妈妈送她去医院就诊,经过医院检查发现,晶晶血液里的血小板减少,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来,医生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晶晶血液里的血小板计数升到正常。但晶晶出院后,由于糖皮质激素药物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发作,最后行脾切除术。目前晶晶血液里的血小板计数完全恢复正常,并已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T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血液病,由于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增加所致,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女性。如今正是ITP高发的春季,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和治疗本病?如何预防本病?如何通过拯救行动来真正迎接血小板的“春天”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答疑解惑。

    ITP如何分类?

    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发病前数周多有病毒感染史;慢性型多为青年女性。急性型患儿临床出血严重,若经积极治疗,常在数周内逐渐恢复或痊愈,部分患儿可迁延半年左右,发展为慢性型。慢性型出血症状一般较轻,易反复发作,经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痊愈或缓解。

    ITP有哪些症状?

    急性型患儿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