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下半月》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3660
腰身比与风险“共舞”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家庭医学》2010年第4期
     我们在浏览网页、使用手机,或翻阅报刊时都会接触到肥胖测量的内容,只需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马上就会有一个正常或是偏瘦、偏胖的结论,这样的测量准确吗?对指示健康有多少参考价值?

    镜头1:还没踏进办公室,先听到一阵叽叽喳喳的讨论声。“晓莉,快来测测!”刚推开门,缪大姐就热情地招呼着。晓莉顺声望去,只见缪大姐桌前已经围了一群女同胞。原来缪大姐在网上发现了一个用身高体重测量肥胖的方法,这一测,看起来偏胖的缪大姐竟然是“标准身材”:身高1.68米,体重70公斤,按照体重质量指数测定法(简称“体质指数”)=体重(公斤)÷身高平方(平方米),体质指数为24.8,可不正是正常嘛!再算算自己,身高1.62米,体重48公斤,体质指数为18.3,是明显的偏瘦型。其他同事算过以后,也都直摇头,平时看起来正常的体型都瘦了,看着胖的居然才是正常者!

    缪大姐乐呵呵地说:“这可是国际标准,原来我有最健康的体型。”

    镜头2:踏入不惑之年的岚峰体重一直都控制在标准值内,在大家羡慕的眼光里,他也认为这是最健康的体魄。但是最近他却经常感到憋气、胸闷,呼吸急促。检查发现,竟是冠心病不邀而至。在标准体重内,怎么还被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缠上?

    肥胖的定义是体内储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的20%以上。但迄今尚无直接测定体内脂肪总量的简易方法,主要是通过人体体表测量学指标来进行评价,如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臀围(HC)、腰身比(WSR)。西方国家主要选择体质指数评价肥胖,按照这个标准,全球成人超重者超过10亿,肥胖(BMI≥30)者至少3亿,美国白种人超重者为55%,肥胖高达23%,中国人仅为5%~10%。按此计算,中国人的心血管风险要远远低于美国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国内发现在体质指数≤23(中国标准体重值)的人群中,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仍然较高,可见用体质指数来反映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不准确。

    体质指数主要反映全身脂肪总量,对中心型或腹型肥胖特异性较低。但亚洲和中国人腹部或内脏脂肪更易沉积,更多的表现为腹型(中心型)肥胖,其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在腰围和/或腰身比对肥胖、代谢综合征定义,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中,我们发现腰身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国内外众多研究也提出,判定病理性肥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应以腰身比,而不宜再继续沿用体质指数、臀围和腰臀比。

    从青岛地区2期大型流行病学数据库中,我们抽取资料完整、年龄18~74岁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共30 712例(男女相当)作为研究对象,在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 2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职业体力活动、休闲体力活动及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后,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腰身比对心血管患病风险预测价值最大,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腰身比与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相关性最好,身高与糖尿病、空腹血糖、2小时血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腰围与身高同时增加,而腰身比值不变,提示全身性肥胖,其糖尿病患病及其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身高可能是糖尿病、血糖保护因素。

    这样的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中国。欧洲学者研究发现,在欧洲中年男性人群中,腰身比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明显大于腰围、腰臀比及体质指数。伊朗研究也表明,体质指数、腰围和腰臀比都有预测价值,但在青少年高危人群筛查中,除体质指数外,应常规测量腰围及腰身比值。

    小贴士

    腰身比:衡量肥胖风险的可靠指标

    腰身比= 腰围/身高,标准值为0.52,腰围测量以肋缘与髂嵴上缘间的最小周径为准。

    腰身比测量与计算方法比体质指数更简便、经济、快捷,便于推广,特别适用于大面积人群肥胖的筛查,尤其是腹型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在评价腹型肥胖和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准确性,要高于体质指数,可替代腰围、腰臀比等腹型肥胖指标。 (董砚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