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下半月》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49439
血压多少才是最安全的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家庭医学》2018年第1期
     最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全国已有近3亿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更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根源所在,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众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降压这件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发表于Lancet的荟萃分析显示,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倍增;严格控制收缩压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可降低心血管风险14%,心梗风险13%,卒中风险2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二级预防指南2010》指出,血压下降幅度与卒中预后密切相关,血压每下降1毫米汞柱,都代表着心脑血管的获益。所以,对于降压这件事必须严格达标,每1毫米汞柱血压的下降都代表着生命的挽救。

    什么样的血压水平是安全的

    高血压存在“J型曲线”,血压过高过低都不合适。2016年的CLARIFY研究显示,血压>140/80或<120/70毫米汞柱均增加心血管风险。PROVE IT-TIMI22研究是一项多国家、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8岁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的患者4 162例,平均随访2年,旨在评估强化降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梗、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30天后血管重建术及卒中复合终点。研究发现,血压控制在136/85毫米汞柱获益最大,存在J型曲线。后续分析显示,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约50%伴冠心病)强化降至收缩压<130毫米汞柱,卒中风险进一步降低。

    ACCORD研究纳入4 733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20毫米汞柱,2 362例)和标准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2 371例),平均随访4.7年;主要终点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结果显示,与标准降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相比,强化降压(收缩压<120毫米汞柱)并未带来主要终点获益。

    CSPPT(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 702例45~75岁、既往无卒中或心脏病病史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依那普利10毫克和叶酸0.8毫克单片复方制剂( 10 348例),或依那普利10毫克单药(10 354例)治疗,中位随访4.5年;主要终点为首发致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缺血性或出血性),旨在评估治疗后收缩压与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不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收缩压降至120~130毫米汞柱,卒中发生风险最低。

    近年来,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的高血压指南均将<140/90毫米汞柱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2013年底颁布的JNC8指南对各类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更为宽松化,建议≥60岁的患者血压目标值为<150/90毫米汞柱,<60岁者(≥18岁)的目标值为<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同样为<140/90毫米汞柱。

    但2015年SPRINT研究结果的公布,对高血压防治领域产生巨大冲击。SPRIN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来自全美和波多黎各100多个医疗机构、9 361例≥50岁且伴有至少一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主要排除伴有糖尿病、卒中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收缩压<120毫米汞柱,4 678例)和标准降压组(收缩压<140毫米汞柱,4 683例),中位随访3.26年;主要终点为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研究发现,高危高血压患者(30%伴慢性肾病)强化降至收缩压<120毫米汞柱,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25%。

    2016年起,加拿大更新的指南已经将部分高危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下调为<120/80毫米汞柱,标志着SPRINT研究结论对该指南发挥了明显影响。

    美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前移

    2017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高血压指南的诊断标准前移,即≥130/80毫米汞柱。这首先基于一些重要的研究,如SPRINT试验。《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Meta分析公布,高危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可以带来更多心血管获益,所以很多学者倾向于更为严格的进行血压管理。

    新指南提示,我们不仅要对>140/90毫米汞柱人群给予强化血压控制,还要意识到130~139/80~89毫米汞柱人群心血管风险已升高,应采取适当措施干预。

    我国提倡高血压个体化诊治

    根据我国目前国情及高血压现状,我们不可能照搬美国指南。中国指南的更新还需要中国证据支持。对于国外的指南,我们可以讨论,可以争鸣,某些观点可以借鉴,但绝对不能盲从。中国指南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与临床研究证据,因而最适合于我国高血压的防治。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患者治疗不能“一刀切”,应采取分而治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在诊断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除总体血压水平及危险分层不同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每例患者伴有不同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心脏、肾脏及血管疾病,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的可能。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或继续观察,若需治疗应选择适当的起始治疗时间。

    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应考虑到不同患者对各类降压药的治疗反应(效果、不良反应及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伴有与某种降压药作用相对抗的疾病(如哮喘、心律失常、代谢异常等),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每例患者不同的降压目标,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

    例如一些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钙通道阻滞剂(CCB)能有效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是高血压患者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其使用比例占我国降压药物的41%。但CCB有可能加重伴有快速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尤其是短效CCB还有可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应慎用。

    ⒊制定个体化降压目标:在制定患者降压目标时,更应注重个体化的效果。《指南》要求降压治疗数周后的高血压控制目标是:一般人群<140/90毫米汞柱,伴糖尿病、肾病者应<130/80毫米汞柱,蛋白尿>1克/日患者的血压目标值为<125/75毫米汞柱,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收缩压目标值为<150毫米汞柱。

    上述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如果在降压治疗时舒张压已<60毫米汞柱,而收缩压依然>160毫米汞柱(并未达到《指南》要求的降压目标),此时若再继续降压,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心血管風险。再如,在对高血压急症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降压时,不能短期内降压达标,降压幅度应控制在用药前基础血压的20%;迅速降压可能骤然降低脑灌注量,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加重梗死区域的缺血。对这类患者应先度过急性危险期,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降压,逐渐达标。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作用,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慎重选择降压药,控制降压速度和幅度,这样降压治疗才能获得更大益处。 (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