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730000
黄芩汤中芍药品种辨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22期
     从金代开始,诸医家在本草文献中正式将赤白芍分开记载。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中写到:“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此后,历代医家开始正式将赤白芍分开记述。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12]中曰:“白芍药泻脾火。”“气微寒,味酸而苦,有小毒。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鼻衄,目涩,肝血不足……”皆是白芍的功能主治,其中治疗“太阳鼻衄”的黄芩芍药汤为黄芩汤减大枣而得,也可间接的说明当时医家认为黄芩汤中“芍药”是“白芍”。

    明清时期,诸医家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发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兰茂《滇南本草》[13]中记载:“白芍……主泻脾热,止腹痛,止水泄,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肝降气,止肝气痛。”“赤芍……泄脾火,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治疥癞疮。”对赤白芍的性味、功效分别进行了说明。它是一部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在云南地区尚有赤白芍,可见随着地理的变迁与气候的变化,芍药的分布很广泛。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14]曰:“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