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953074
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7期
     清代延续明代,即推崇西产绵芪为佳,并在此基础上向北继续扩展,出现了内蒙古新产区,并认为内蒙古产者为佳。山西与内蒙古部分区域相接壤,生态环境亦较接近,因此性状及疗效相近。此外吴其浚本人植物学和药学方面造诣很高,又曾任山西巡抚,对临近省份内蒙古所产中药的研究较为便利,他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首次提到“蒙古”产黄芪,并认为“山西、蒙古”产黄芪质量好。为后世将山西、内蒙古黄芪作为道地药材提供了依据。《本草问答》用传统中医理论详细解释了各地所产黄芪品质好坏的原因,认为黄芪以质体松泡,孔道多,以产于北方者为佳,也为内蒙古产黄芪作为优质黄芪奠定了基础。

    1.7 民国

    《药物出产辨》:“(黄芪) 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今东三省),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三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产东三省,伊黎(今新疆伊犁)、吉林(今吉林省)、三姓地方(在清代指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清明后收成,入山采掘至六七月间乃上市。冲口芪产区亦广,产于山西省浑源州(今山西大同浑源县),近阳高县(今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高山一带,收获在于秋后冬前。择出匀滑直壮者,先制粉芪、绵芪。专销三江一带。次下者,乃制冲口芪,染成黑皮而来。浑春芪、牛庄芪即此芪制剩原来生芪而来,是以不黑皮。又有一种名晋芪,实为川芪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