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835515
谁杀死了“史学天才少年”?(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大众健康》2016年第4期
     当然,在生物学机制上,目前对抑郁的发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脑内某些区域的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降低了,人在心理体验上就会出现抑郁的感觉。目前的抗抑郁剂也是针对以上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的。

    此外,青少年起病的抑郁症患者还要注意,部分患者经过短期乃至数年的病情演变,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出现与抑郁截然相反的另一极端:情绪高涨或易激惹,兴奋话多、滔滔不绝,活动增多、闲不住,见人主动热情,做事虎头蛇尾。这种表现被称为躁狂发作。如果在病史中既出现过抑郁,也出现过躁狂的表现,那么诊断就不再是抑郁症,而被称为双向情感障碍。部分双相障碍的患者恰恰就是少年早慧,智力超群,成绩突出,但早在青春期(高中或大学时期)就不幸罹患双向情感障碍,可谓天妒英才。其实,一些颇有才华的人,也是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只不过不为人知而已。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都是高智商、有才华的人,只是其中部分患者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是天才之殇让人倍觉惋惜,也因此引人注意。

    抑郁症患者自杀有先兆

    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有:有抑郁情绪,近期发生过急性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差,长期的生活压力大,有既往自杀未遂史,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等。

    其实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