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7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99700
应对春困 中医有“真经”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日 《大众健康》2017年第4期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要重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

    宋曾巩有诗云:“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俗语有“春困、秋乏、夏打盹”。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春困”这一季节变换中常出现的现象。中医养生对春困,在精神、饮食、起居、防病等方面有哪些“真经”?本期我们邀请权威专家为您抽丝剥茧,科学应对。

    天人相应——春困之因

    春季循环系统功能加强,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这种现象俗称春困。 祖国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中,必然受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方面,还具有主动性与自觉性。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很大,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河南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崔应麟主任医师介绍说,在这种情况下,生命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规律的适应性变化。受四时气候影响,人体气血阴阳也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会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春夏养阳——顺生发,护阳气

    针对这些情况,祖国医学也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教授毛德西表示,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饮食养生:春属木,与肝相應,“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因此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桔、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中医认为,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阴虚,可有目的地根据医生推荐选择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如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进行灵活调配选膳。但对过敏体质,易出现花粉过敏、荨麻疹等患者,应禁食含异性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类。

    起居养生: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散行”。应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汲取自然活力,使精神情志与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衣着上,由于早春气温乍暖乍寒,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减弱,因此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也即所谓的“春捂”。《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防病保健:春季是各类传染病高发期,如流感、流脑、腮腺炎等。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避开传染源。二要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犯肺之路。 (李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