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3174732
古代的军事训练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2012年第23期
     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承担着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任。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军队的日常训练,积极练兵和备战,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四时畋猎”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训练方式。畋猎,亦作田猎、狩猎、围猎,即为打猎。“周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行搜、苗、狝、狩之礼。”从周朝开始,如果没有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帝王每年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举行畋猎活动,届时将动用军队参加。而畋猎的真正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打猎,更主要的是训练和检阅军队,这也正是畋猎被列入军礼的重要原因。

    “四时畋猎”即春搜、夏苗、秋狝、冬狩,是指在一年的4个季节中各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练。“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具体到每个季节的演练及训练的内容不同,通过四季的演练和训练,要使士兵分别掌握不同的战术和战法,以便能适应未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突发的事故,这也是古代治军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春搜在每年的仲春(阴历二月)时节举行,主要内容是用鼓、金(泛指金属敲击乐器,如锣、镲等)指挥和训练兵士掌握“坐作、进退、疾徐(快慢)、疏数(疏散和集合)”等技巧、阵法和战术;夏苗,在每年的仲夏(阴历五月)时节举行,主要内容是训练军队露宿草野,模拟夜间守备的演练;秋狝,在每年的仲秋(阴历八月)时节举行,主体内容是进行布阵和实战训练;冬狩,在每年的仲冬(阴历十一月)时节举行,主要内容是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校阅,实际也是对军队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大检阅,即全面检阅军队对各种阵法、战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这种结合打猎活动举行的军事训练,不仅具有实战的特点,使士兵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各种基本的战斗技能、战术和战法,提高作战的能力,也能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常备不懈,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战争,因而“四时畋猎”作为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历代所沿袭。

    古代军队平时的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训练场所即校场上进行。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指挥下,士兵随节奏和号令进行一些基本军事功能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合等;还包括个人刀、枪、剑、戟等兵器的使用以及实战中的战术、战法等。

    北宋初年,为了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宋太祖赵匡胤令天下各州郡选送体格健壮、勇敢善战者从军,编为禁军。为此,他还“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宋太祖选定的“兵样”,要求力大无比,“太祖招军格,不全取长人,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即以“琵琶腿、车轴腰”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样体型的人既有力量又有耐力,选作禁军士兵无疑是要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尽管地方军事长官已对这些被选入禁军的士兵进行了训练,但宋太祖还要经常亲临校场,亲自指导训练。对训练中发现的“非才勇绝伦”者,立即淘汰,改充其他军种。校场训练的内容包括模拟实战的激烈性对抗比武。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指导和亲自训练下,北宋初年的禁军士兵个个武艺高强,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编练出这样一支精锐的部队,宋太祖只想用于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而舍不得让他们去参加激烈的战斗。969年,宋太祖亲统大军征伐北汉,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今属山西),由于城防坚固,北汉士兵拼死抵抗宋军的进攻,致使宋军久攻不下。见此情景,禁军将领率兵士向宋太祖叩头请战,表示“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不料,宋太祖却认为,“汝曹皆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其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于是竟放弃即将得手的城池,下令班师撤兵。

    在古代日常的军事训练中,“讲武”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所谓讲武,即讲习武事。周代就有“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之说。清人王韬在其所著《平贼议》中更提到,“如是一旦有事,而后兵乃可用,此讲武所以强兵也。”但讲武绝非是纸上谈兵,而是结合军队的训练向兵士讲阵法和战术,并通过演练使兵士掌握具体的要领。

    东汉时期于每年的立秋日讲武,主要内容是讲授和演练“战阵之仪”。北齐时期常在每年的秋季于郊外讲武。讲武前要清理出一块场地,由将军向全体将士讲解“战场之法”,并实地进行演练。在布阵上,以钲鼓、刀盾为前导,长兵器在后,最后是弓箭。随后再教士兵学会用眼、耳、心、手、足辨识各种信息,掌握具体的操作要领。

    讲武时因需要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地演练,因此规模一般都很大。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讲武于骊山下”,共动用军队20万人,“戈铤金甲,照耀天地。”唐玄宗身着戎服,手执大枪,立于阵前,参演的部队“列大阵于长川,坐作进退,以金鼓之声节之”。如此大规模的讲武,显然不仅是讲授阵法、战法,更主要的还是实地演练。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军事训练还有其他的方式。如“打毬(球)”,宋代将打毬分为步打、马击两种形式,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两种竞技方式。一种是于球场东、西两侧,各竖木为球门,高丈余(图1)。打毬的士兵分为两朋,每朋十余人,两朋队员分着不同颜色的服装,通过相互传递,将球击入对方的球门。这种竞技十分激烈,“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另一种是于球场中央竖一球门,两朋队员各布列于球门一侧,通过本朋队员相互传递,由“毬头”(即主力队员)将球踢过球门上方的“风流眼”。对方则以同样的方式,再将球踢回对方场地。宋代将原军中的“打毬”游戏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方法,就在于这种游戏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技巧性,既可以增强士兵的对抗意识和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增强士兵的体魄和灵巧性。

    中国古代通过各种军事训练,使得士兵保持旺盛的斗志、强健的体魄和精湛的武艺,使之能更好地胜任保家卫国的重任。

    【责任编辑】王 凯 (朱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