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5期
编号:12711044
陕西北路:昔日沪上“洋人街”(下)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1日 《百科知识》 2015年第15期
     董氏故居

    董浩云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其创办的事业由两个儿子董建华(香港特区首任特首)、董建成兄弟继承和发扬。

    何东花园与崇德女校

    在陕西北路,有一座仿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花园住宅,住宅最早的主人是英国爵士何东。这幢花园住宅建于1926年。住宅四周围着竹篱笆。从陕西北路正门进入,迎面是一座大花园,花园中央有一栋白色小楼,主入口在洋楼南立面,这幢仿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有着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住宅花园为中式风格,曲径山石之间点缀着小桥流水,园内一株近百年的古藤蜿蜒遒劲,还有两棵粗壮挺拔的百年香樟,浓荫蔽天,使这幢身处闹市的住宅显得异常清幽。何东故居
, 百拇医药
    花园住宅的主人罗伯特·何东,中文名字叫何晓生。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苏州人。因此,何东有着一张西方面孔和一个中文名字。这个勤俭刻苦的混血儿经过奋斗成为香港首富,他是汇丰银行和上海黄浦船坞公司的大股东,投资和担任董事的企业有数十家。何东还热心于公益及慈善事业,曾在香港设立儿童幸福会、儿童工艺学校、九龙英文学校等。1914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何东捐给英国政府的钱款达百余万元。1915年,英国皇家授予他爵士头衔,中国北洋政府也向其颁发了勋章。孙中山、康有为和蒋介石都是他的朋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何东也加大在上海的投资,成为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和上海房地产巨商,如今,北外滩的大名路、塘沽路、南浔路、峨嵋路一带的房地产,几乎全是何东的产业。

    1926年,他购得西摩路爱文义路(今陕西北路北京西路)地皮建造了这幢豪宅。两年后,何东让他的儿子何世俭(爱德华·何东)也到上海打理生意。
, 百拇医药
    1949年后,何东家族举家迁往香港。1958年,何东故居成了中华书局辞书编辑所,许多文化精英都曾在此办公。后来,这里的编辑部改组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何东故居也成为了今日陕西北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

    毗邻何东住宅的陕西北路461号现为七一中学,其前身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私立崇德女中校舍。崇德女中是基督教广东浸学会汤杰卿牧师与万应运博士发起建立的私立学校,1905年初建时在武昌路,1940年迁此,学校以英文为其特色,社会声誉颇佳。

    当年,崇德女校的学生多来自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永安公司的郭家千金、著名影星阮玲玉等都曾在此校读书。郭沫若、许广平等文化名人亦曾应邀在此演讲。西摩路教会堂

    太平花园和西摩路教会堂

, 百拇医药     陕西北路470弄的洋房被称为太平花园,它是20世纪初由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伍朝枢父子所建,建筑外观具有浓郁的欧罗巴风情,内里布局却又类似上海石库门南北前后间分隔的西式联体住宅。住宅为红砖外墙,每幢底楼的门洞采用了双抱式拱门,门窗的花样、柱子、壁炉和镶了红木的地板至今依旧。

    这里曾是南欧人在上海的一个集居点,弄内居民以侨民居多,早期入住者大多是中产阶级,如医生、工程师、洋行经理等。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犹太人大批涌入上海避难,他们大多进入虹口提篮桥一带集居,一小部分犹太难民分流到了静安区。因为这里有一名“上海的辛德勒”,他就是太平花园的大房东伍廷芳。伍廷芳表示愿意接纳这些犹太人,并且用原本给女儿当嫁妆的花园洋房收容了一批犹太难民。

    太平花园记录了已然湮没在红尘中的往事,入口直通二楼的石梯无声无息地承载了当年犹太人流浪在异乡的岁月。如今,经常会有一些回来寻根的犹太人后裔来到这里,抚摸着石梯,泪流满面。太平花园
, http://www.100md.com
    除了太平花园,陕西北路上还有其他关于犹太人的遗迹,其中最知名的要算500号的西摩路教会堂,它是目前在上海现存时间最早、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幢犹太教会堂。西摩路教会堂是沙逊家族中的第三代沙逊大班亚可布·沙逊为纪念亡妻于1917年捐资建造的,1920年建成。这是一幢具有典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住宅,但在局部的门饰、窗洞、过厅、四跑楼、束柱等建筑细部上,呈现出浓厚的犹太民族建筑特色和民情民风。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唯一信仰的宗教,他们对宗教极度虔诚与遵从,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当年犹太人来到上海后,先后在上海建立过7座犹太教堂。至今留存的犹有3座,除了西摩路教会堂外,还有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的新会堂和虹口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西摩路教会堂是当年逃难到上海的犹太难民进行宗教活动、学习开会及学术讨论之地,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犹太社区的聚会中心。当时,西摩路教会堂既是教堂,又是学校,住在隔壁太平花园里的犹太人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西摩路教会堂是2万多犹太人的避难所。如今这里仍是犹太人经常拜会、游览的地方。

    西摩路教会堂和太平花园见证了上海人和犹太人的友谊,那是在苦难的岁月里熔铸出来的,不需要任何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却注定会地久天长。犹太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犹太人对上海的深情厚谊,甚至跳出了“上海犹太人”的范围,成为整个以色列国的一种公众情感。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惜珍)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