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3272293
金融霸主盛衰记(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20期
     《泡沫法案》直到1825年才被废除,民众经过漫长的心理调适期后才对股票重拾信心。尽管英国经历了南海泡沫危机,但是英国的金融业并未停滞不前。英国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英格兰银行的地位在南海公司事件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英国政府的国债已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导,其稳定的利息支付和较强的流动性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持有。证券经纪人逐渐专业化,市商制度初步形成,远期和期货逐渐形成了标准化交易流程。1801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有组织、有规则的证券交易制度日益健全。

    英国南海泡沫油画

    南海公司事件后,金本位制度和现代会计制度也逐步在英国建立起来。1717年,时任英格兰皇家鑄币局局长的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5 便士,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黄金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出的限制。从此,英国开始实行真正的金本位制度。稳健的货币制度使得英国免遭通货膨胀威胁,长期债券和抵押贷款稳步增长,为英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平复舆论与民众情绪,英国国会启动了对南海公司的调查程序。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英国国会率先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查尔斯·斯奈尔进行核数调查,开启了现代内部审计的先河。调查结果表明,南海公司有着严重的诈骗及假账行为。对第三方独立会计师的启用,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特许会计师及核数行业的长足发展。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职业团体—爱丁堡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它以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共权益为职责,不断提升会计师的准入门槛和社会信誉度,使得现代审计制度逐步确立,从而为英国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金融体系的稳固与成熟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幅员辽阔的殖民地与庞大的海外贸易体系使英国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强盛帝国,伦敦则成为提供资金来源的金融中心。与此同时,英国的民营银行得到了极大发展,有超过70家民营银行在伦敦成立。他们多由个人出资或合伙人集资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主要从事国际贸易融资和外国债券发行等业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伦敦罗斯柴尔德银行。

    罗斯柴尔德银行虽然是民间出资新办的银行,但与政府和王室关系密切,具有一套自己的快速信息传递系统,业务涉及黄金买卖、承兑、贴现商业票据、放贷和邮政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作为整个罗斯柴尔德家族产业的中枢神经,创造出了一个国际性的证券交易与发行市场,长期主导着英国的海外债券发行业务。

    然而,私人出资创办的银行,其扩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风险又高度集中,很快在1825年的英国银行业危机中,有60多家民营银行纷纷倒闭。为了挽救危局,英国国会在1826年通过法案,开始允许伦敦65英里(约104.6千米)以外的地区成立私营股份制银行。随着银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一系列的并购重组,英国出现了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许多私营银行逐渐转变为股份制银行,全国半数以上的存款被这些银行所吸储,从而在英国形成了庞大的银行交易网络,银行间的利率也逐步成为英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

    随着海外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英国大型商业银行为国际贸易融资和跨境投资活动提供了丰沛的资金支持。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全球总资产排名前20位的银行中,英国占了8家,资产比重超过40%,较为知名的就有英格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等。这些银行寡头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流动性管理体系,银行职业培训也悄然兴起。具有王室背景的英格兰银行很快充当起英国中央银行的角色,与其他各大银行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危机,这不仅保障了国家的黄金储备,而且有利于维护英国货币市场的稳定。缘于“虹吸效应”影响,各大股份制银行和海外银行纷纷将总部建立在伦敦,或是在伦敦设立代办处。此外,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跨国公司总部、贵金属、大宗商品交易商等也纷纷云集于此。一时间,伦敦已构建起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专业化、协作化的金融网络。

    19世纪的世界可谓是“英国时代”,庞大的殖民体系、稳定的货币市场、强劲的贸易量,促使伦敦证券市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通过兼并大量地方交易所,伦敦证券市场扩大了市场规模,其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都空前繁荣。伦敦以其高度的国际化和巨大的市场容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中心。1825年,超过4000万英镑的各类外国证券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发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面值已超过了113亿英镑,比巴黎和柏林证券市场的总和还要多,全球可转让证券的三分之一都汇集于伦敦上市。

    此时的英国,越来越多的财富正从银行储蓄转移到证券,保险公司和投资信托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并形成了体系完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组合化更加专业,市场秩序更趋稳定。游离于全球的闲散资金汇流至英国,使得英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然逾越其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霸主。

    金融地位的丧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对全球政局产生激烈震荡,而且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股票崩盘、利率上升、兑现压力巨大,伦敦首当其冲遭受影响,银行纷纷破产,证券交易所门可罗雀,大量金融从业人员面临失业。为了筹措战争军费,英国出售了近30亿美元的美国债券,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并最终让位于纽约。

    一战的创伤尚待修复,英国就试图恢复自由贸易,并再次回归金本位制度,确立了1英镑兑换黄金7.32克,兑换4.86美元。英格兰银行的权力进一步增大,以巴克莱银行、米德兰银行、西敏寺银行、劳埃德银行和国民地方银行为首的五大银行不断兼并扩张,促使英国银行资本空前集中。这些银行寡头积极参与殖民地与海外金融活动,力求回升英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全球经济大萧条再次冲击英国,使其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浮动汇率,并采取广泛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对英国金融霸主地位产生强大冲击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是压倒英国金融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缘于法国的迅速沦陷,英国成为对德战场的前线,纳粹所实施的无差别轰炸给伦敦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其所掌控的亚洲殖民地也惨遭日寇之手。战后的英国不仅实力大为削弱,而且还欠下美国大笔军费。为了重拾危局,英国政府开始在主要经济部门进行国有化,证券市场被政府全盘接管,证券业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作为英国经济的两大基石,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和自由贸易主义土崩瓦解。

    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正式建立。英镑让位于美元,纽约也摘夺伦敦的桂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的全球金融霸主地位从此不复存在。 (韩宇豪)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