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6年第7期
编号:11856236
不看病不知道
http://www.100md.com 1996年7月1日 《祝您健康》 1996年第7期
     常听人说,在美国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律师、医生、明星,然后才轮得上美国总统。可见这医生的地位在美国之高了。

    前几天接到一位住在西部的朋友的电话,说她上星期生下一个8磅多重的大胖儿子。我刚说了一声道喜的话,谁知,电话那边却长叹一声,忧心忡忡地说:“唉,我真倒霉,这次意外怀孕,没来得及买医疗保险,结果总共住了两天医院,就折腾掉13000美元。幸好还是顺产,如果再挨一刀,那欠的债就更不知道怎么还法啦!”最后,朋友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快快去买保险,“进一回医院你就知道了,没保险你可就‘死’定啦!”

    挂上电话,我越想越心虚,终于咬咬牙签了一张460元钱的支票寄给了保险公司。从那以后,我竟对有关美国医疗制度的新闻莫名其妙地关心起来。1995年底,克林顿提出要全面改革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因为现在的体制几乎运转不下去了,就拿我所在的新州来说,一年内已有好几家医院破产关门,剩下的也都惨淡经营,朝不保夕。我们房东老太太,几乎在附近那家有60几年历史的医院看了一辈子病,结果那家曾为她接生过5个孩子的医院,还是在她80岁那年倒闭了。

    这可真让我大惑不解,印象中美国医院都跟吃钱老虎机似的,再看看医生们的那些华宅和奔驰汽车,怎么也难以想象他们会到了如此山穷水尽、入不敷出的境地。

    1996年的钟声才敲过不久,我居住的美国东部就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据说创下了30年的历史纪录。我们的汽车被大雪埋没,只露个可怜巴巴的顶。艰苦奋战一天的结果是,汽车被“救”出来了,我却得了感冒和喉炎。早先,这点病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吃点康泰克、重感灵之类的药就对付了,这时偏偏赶上我对那460美元的医疗保险的心疼劲儿还没过去,再加上,来美国一年多了,却从未上过医院看病,有点好奇,于是我决定闯一回医院的门儿。

    都说美国是个高效率的国家,可我发现至少医院不在此例。我在登记本上签名后,足足在大厅坐了一个多小时,才听见护士喊我的名字。待我耐着性子填完那一堆密密麻麻的表格递给护士,她翻了翻却摇头道:“你必须先去看私人医生。”我回家一翻保险细则才发现,只要不是急诊,确实必须到保险公司指定的私人医生或家庭医生那里看不可,除非他们签字承认你的病严重到有必要上医院,否则保险公司是不会付钱的。

    指定给我的那家诊所就设在医生家的一楼。医生是个绅士派头十足的长者,还有一个护士、一个秘书。一进门,秘书小姐就笑眯眯地收了我60块钱诊费,把我交给了护士小姐。老大夫倒是十分和气,他仔细地听我诉说症状又检查了我的嗓子,不紧不慢地说:“好了,小姐。我需要你验血和作一下活体细菌培养。不过,我们这里不作化验,请你拿着我写的病历到这家医院去。”这回我拿上“通行证”,第二次上医院,他们倒是二话没说又抽血又取活组织地把我折腾了半天。

    回到家,我实在受不了嗓子眼那火烧火燎的滋味,于是翻箱子找出从国内带来的喉症丸和感冒药,一气儿吞了下去。果然,两天病就全好了,加之学业一忙也就忘了看病这回事。大约一星期后的早晨,突然接到诊所秘书的电话:“洪小姐,好消息,你的检查报告出来了,血液正常,细菌培养也说明没有什么严重的感染,你可以放心了。这星期请你再到医院复查一次。”不用说,第二次检查结果当然是一切正常。秘书小姐又打电话对我表示祝贺云云。结果,除了保险公司付的部分费用外,我还花了100多元钱的诊费和检查费,前后折腾了4趟,没拿着一分钱的药,只是在病好两星期后,收到一份写着葡萄球菌引起咽部感染,已痊愈之类的病历。

    这可真让我越想越有气。这点小毛病在中国,不过是对大夫说两句,再让他压住舌头“啊”一声,然后开药走人,更简单的是自己到药店买点药吃了完事。哪有这么麻烦!后来请教了美国朋友,才知道原来在美国当医生虽然收入丰厚,却一辈子担惊受怕,最怕吃误诊或是医疗事故的官司。美国人热衷于打官司,再加上律师又一个个“铁嘴钢牙”,所以哪怕是后果并不严重的一个小失误,也能告得你倾家荡产,身败名裂。于是医生们也自有对策。美国医院里有的是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虽然使用费用昂贵,但那是保险公司的事情。所以,不论大病小病,医生们总是让病人检查个够,该照B超的他非让你作CT不行。当医生们掌握了尽可能多的依据后再下诊断,一旦有了纠纷也好开脱。医生倒是个个旱涝保收了,医院却因不断更新和维护设备的负担和保险公司常常拖欠的医疗费而不堪重负。此外,美国是个福利国家,上税的人少,享受福利的人多,政府无奈,只好把一部分免费医疗的重担转嫁到医院头上。于是这个怪圈让整个美国的医疗体制运转失常起来。

    美国国会关于医疗制度改革的争论还在继续,其中一项就是要减少享受免费医疗福利的人数,同时降低医疗保险费。克林顿的口号是,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有能力享有医疗保险。

    于是,有一家保险公司提出一项便宜的保险计划,其中有一项关于妇女生孩子的条款,被记者们戏称为“DriveThrough”(不需下车)接生。在美国有不需下车买汉堡包,到银行不需下车存钱取钱,甚至有不需下车结婚、离婚等等,一向都被骄傲地看作是美国高效率的象征。可这“不需下车”生孩子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

    过去,在美国生孩子,产妇可以住院一星期,每天24小时有人护理。后来由于医疗费不断上涨,住院时间也被一缩再缩为4天、2天、24小时,直到这次破纪录的8小时。一个产妇对记者说:“阵痛开始后,丈夫开车送我来医院,可是不敢进门,就在汽车里坐了快5个小时,直到破了水才敢进医院。”

    我的邻居朋友也是个孕妇,那天夜里10点多了,她忽然要分娩,我送她上医院。一路上她拼命地对肚子里的孩子说:“小宝贝,你再忍2个小时出来吧,不然没过半夜12点,妈妈就要付两天的住院费啦!”看她痛得满头大汗歇斯底里的样子,真可怜!

    真不知道美国的医疗如何改革才能对老百姓有好处。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总算尝到了一次美国医疗保险的滋味,真可谓:不看病不知道,一看病吓一跳啊1

    1996.1寄自美国费城, http://www.100md.com(洪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