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6年第10期
编号:11856132
黎氏三兄弟传奇(1)
http://www.100md.com 1996年10月1日 《祝您健康》 1996年第10期
     三黎本是亲兄弟

    在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有3位黎姓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光看名字,不知内情的人大概谁也不会想到他们是嫡亲三兄弟。

    黎氏三兄弟都是军人。老大黎鳌教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主持全军烧伤研究所工作,曾担任这所军中高等学府的副校长;老二黎介寿教授、老三黎磊石教授,同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分别担任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和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并且都是这家总医院的副院长。

    三兄弟长得很相似。都是宽颔广额,大大的眼睛,身材宽厚。讲起话来,声音浑厚,中气特足。黎鳌、黎介寿尤其长得像,嗓音也格外相似。黎鳌说,我俩中年时,人家总把老二错当成我,闹过很多笑话。别说外人,就连我老伴有时也犯迷糊,分不清我俩谁是谁。

    要说他们的名字,虽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但也挺有趣。黎鳌临出生之前,母亲梦见一条大鱼,所以就起名为“鳌”。黎介寿出生那天恰值母亲生日,便取(诗经)中“以介眉寿”里的两个字,起名“介寿”,意思是给母亲祝寿的。黎磊石得名别有意思,父亲当教员几个月没发薪,恰好母亲生他那天发了薪,再加上其他两个高兴的事凑在一起,就起了“磊石”这个名,象征“四四如意”、“事事如意”。
, http://www.100md.com
    一家三兄弟个个是院士,堪称中国当代医学科技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佳话,让人惊叹不已。

    驰名医界三专家

    黎氏三兄弟都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医学专家。他们在医学领域开拓耕耘数十年,医术超群,著作等身。他们尤重临床,经手治愈的危重病人不知其数,而且屡有独创性医疗科研成果问世,在各自专业领域登上了世界高峰。

    黎鳌——著名烧伤学专家

    今年79岁的黎鳌,早在40年代就是医学院的外科学副教授、有名的“黎氏一把发刀”。他尤其擅长胃、脾、血管外科的手术和研究。1958年,他的论文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金奖。他转向烧伤的治疗和研究后,组建了全军第一个烧伤治疗小组,首批即成功地抢救了6个严重烧伤的炼钢工人,其中两人烧伤面积在85%以上。当时,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个奇迹。接着,黎鳌筹办了由他任组长的全军烧伤研究协调小组。从此,他在烧伤治疗和研究上不断攻关夺隘,频传捷报: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愈率在国际上领先;独创了一套吸入性烧伤的治疗方法……他的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就有30多项。洋洋70万字的我国第一部烧伤学巨著《烧伤治疗学》,就是由他主编的。他的成就为国际医学界瞩目,美国烧伤学会授予他最高奖“伊文斯奖”。在第一届中美国际烧伤学会上,他被推举为主席,此后又连续两届当选。他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和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烧伤急救专业组成员。
, http://www.100md.com
    黎介寿一著名临床外科学专家

    黎介寿72岁,从医近半个世纪,专攻腹部外科,刀法娴熟精细,素有“医学艺术家”之誉,至今还每周做4台大手术。他以临床一线需要为科研出发点,科研成果均直接造福于病人。70年代初,他就开创了肠外瘘系列疗法,使肠外瘘的治愈率与手术成功率分别达到91.4%和98.6%,超过国外最高水平。他在国内率先将“全肠外营养”应用于临床,屡获重大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常见重症的治愈率,为我国外科营养支持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的组长。1986年,已年过花甲的黎介寿又开始攻克小肠移植的课题。这是治疗肠衰竭的根本性办法,是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在黎介寿开始大动物小肠移植实验的时候,世界上尚无成功的先例。黎介寿七易寒暑,历尽艰辛,先后在7头猪身上成功移植了同种异体小肠,最长的存活了547天。他创造了监控排异反应和中西医结合抑制排异反应的有效办法,完成了向临床过渡的准备。1994年3月12日,他成功地进行了亚洲首例、世界第39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术,成为当年中国十大医药科技新闻之一。1996年1月22日,他的亚洲第二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再告成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开展这一手术的国家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黎介寿先后20次获得国家级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重大奖项,还担任国际外科学会委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医药卫生专业评审组委员、全军普通外科专业组组长等学术职务。
, http://www.100md.com
    黎磊石——著名肾脏病学专家

    黎磊石今年也已70高龄。五六十年代,他主要研究热带病和血吸虫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受到许世友上将的当面嘉勉。进入70年代,他毅然转向肾脏病的医疗研究,为的是填补祖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国肾脏病研究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然而黎磊石取得的成就却使国外同行吃惊:在国际上首创葡萄球菌肠毒素诱发IgA肾病模型,证实感染性毒素诱发肠道粘膜免疫异常是此种肾脏病的发病机理之一;首次阐明流行性出血热会导致免疫性肾脏损害;第一个把分子生物学引用到肾脏病研究上;首创了肾病理活检的操作和诊断先进技术……尤其让世界同行折服的,是他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祖国传统医学宝库,创造了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全程系列疗法,在世界上居领先水平。仅在肾脏病医疗研究领域,他就取得了18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他在国际上声誉卓著,频频被邀出国讲学、作学术报告,3次被推举担任国际肾脏病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还被选举为国际肾脏病学会的理事。在国内。他也担任着许多重要学术职务: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 百拇医药
    三兄弟都是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联系导师,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茬又一茬医学英才,可说是“高足满天下”了。

    贫寒逼上从医路

    黎氏三兄弟并非出身于杏林世家。他们是湖南浏阳人。父亲先在学堂做英语教员,后到盐务管理局当秘书。一生都不得志。母亲出身农家,终日忙于家务,得空便织夏布、搓草绳换点钱补贴家用。兄弟仨从小随父母在江浙一带生活、求学。后因父亲病重亡故、家道中落而走上了从医之路。

    黎鳌在报考理工大学前夕,接到深受心脏病折磨的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语重心长地说:我原先学工,学成之后却没有工作,只好教书;由于我生病,家已困苦不堪。所以你不要再学工了,还是实际些,学医吧。我若是命长,等你学成了来给我治病;若是等不到,就希望你做一个为老百姓治病的好医生。父亲的嘱咐,深深地刻在了少年黎鳌的心上。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年,年仅45岁的父亲因心脏病不治而逝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了。当时,老大还在医学院读书。, 百拇医药(陈 旻 淦 生)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