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2013586
慧眼识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东方养生》 2010年第12期
     鉴定古语,要远望气,近看形,细察工。玉质辨优劣,纹饰造型,一估年代,包浆新旧,皮壳看坑目,沁色琢痕判真伪。

    在中国,收藏古玉的风气极盛。藏玉者主要分三类:高古玉、明清玉、现代玉。高古玉是指汉代和汉以前的玉,玩赏高古玉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鉴定水平,而作伪也主要针对高古玉。明清玉色泽光鲜漂亮,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鉴定较简易,吸引很多爱好者。现代玉,因和田玉籽料日渐稀少,开采日益困难,好玉者有增无减,以致价格疯涨。

    古玉作伪自古有之,自从宋代欧阳文忠编了一本《古玉图》,人们依图而仿,仿古玉、伪古玉开始大量出现。鉴定古玉的真伪和断代本身就是复杂的,加之现代作伪手段不断升级,更增加了鉴定难度。大部分古玩店中,能找出一两件真品已算走运了。古玉收藏者初入门时,都会因鉴定错误而交过一些学费;一些痴迷者买假古玉花费高达十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如此高昂的投资和心血,应能从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中历练出一双火眼金睛,并收获一些真品。但可惜一些收藏者并非如此,有的人眼力并未提高,却因损失惨重而变得谈古玉色变,即使拿块真古玉给他看,他也说是假的。可见多少人为古玉痴迷,又有多少人从古玉作伪中牟取了暴利。
, http://www.100md.com
    古玉鉴定,主要从玉质、时代风格(造型,纹饰)、沁色、包浆、琢痕几方面来辨真伪。

    玉质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中期的玉材是就地取材,基本产于中原及沿海地区,行内俗称“地方料”。其成分是含有85%左右的蛇纹石及其他类的变质大理岩,15%左右的透闪石,及其他微量的金属氧化物。这类玉以岫岩玉为代表。主要产地有:辽宁岫岩县、河南南阳县、陕西蓝田县、广东信宜县,以及祁连山脉和江南太湖流域等。

    商晚期至清代,玉材主要是新疆和田玉。商周汉是玉器史上继新石器文化后的第二个高峰期,数量很大。商晚期,和田玉大量出现;西周时期,进入了以和田玉占主导地位的玉器时代。至战国两汉,基本全采用和田玉。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动荡,是玉器的低谷期。隋唐五代时期的玉料绝大多数是和田玉,且多为籽玉。宋元辽金时期,和田玉仍为主要用玉,但河南独山玉、四川灌县玉等次等玉料也被大量使用。明清时期,皇家及贵族等贵重用途用玉仍是和田玉。此期间商品玉大量出现,玉器大量走人民间,于是各地所产次等玉料用于民间,如岫岩玉等。
, 百拇医药
    因此,准确判断出玉质非常重要。当拿到一块古玉,若纹饰属于战国、汉代的,就要看玉质。若是和田玉,五成是真的;若不是和田玉,定系作伪,不用继续看了。因为现在和田玉如此昂贵,是不会被用来作伪的。常用来作伪的有青海玉、俄罗斯玉、岫岩玉和其他廉价材料。若是新石器时代的造型,不应是和田玉,就主要观察其他方面。

    虽说中国玉材有上百种,但在古玉真伪鉴定中牢牢掌握住和田玉的特征、判断出是否是和田玉就够了,其他玉质不必去费神研究。因此可以说,判断出是否是和田玉,就成功了一半。

    时代风格

    玉器的时代风格主要是通过造型、纹饰、琢工来体现的,不同时代各有其特点。要宏观地牢牢把握其主导的、典型的、普遍的形式,而排除其个别形式的干扰。在整体风格上,新石器时代玉器稚拙神秘,夏代凶悍锋锐,商朝庄严肃穆,西周清新轻盈,春秋、战国精致鲜活,汉代庄重雄伟,魏晋南北朝纤巧简练,隋唐刚健凝重,宋辽金元生动洗练,明代粗简狂放,清代严谨工整。
, http://www.100md.com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造型,有琮、璧、斧、璜、动物、各种佩饰,多为板状,有孔,身体近几何体。孔基本对穿,孔中间有对钻交接的棱台痕迹。商代玉器,动物造型玉器常为近长方形,或三角状,或近似圆柱形。片状玉器边缘常有齿状凸出。战国秦汉玉器造型规矩,纹饰有卧蚕纹、乳钉纹、谷纹、蒲纹、云纹等,人物动物已趋于写实,玉佩流行,璧、环、璜上的纹饰雕琢极精细完美。唐宋玉器圆雕很多,出现了玉雕佛。唐代玉器多仿战国,宋代玉器多仿汉代。明清玉器纹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状况盛行。明代玉器文房用具大量出现,玉器大量仿宋、仿汉。清代玉器以前诸代皆仿,又有新的创造。

    在刀法上,如周朝有大刀阔斧、刀痕布露、切玉如泥的“昆吾刀”;汉代有简洁洗练、生猛洒脱的“汉八刀”,和精细无比的“游丝毛雕”;六朝时重视细部纹饰,重视巧雕;朱元明刀工粗糙;清乾隆期又极为精益求精。

    沁色

    出土玉器大多有沁。杨伯达先生对玉器的沁色的定义是:沁色指玉器在埋藏条件下受周围多种矿物质、有机质、水分、湿度等的影响而附着在玉器上的染色。古玉器沁色常见的有土黄色(土沁)、白色(水沁、石灰沁或地火沁)、锈红色(铁沁)、绿色(铜沁)等沁色。沁色是鉴别出土古玉器的主要标志。沁色通常发生在玉质疏松薄弱的部位,如自然解理、裂隙处_可通过解理、裂隙处扩散到整个玉器,叫“满沁”。沁色是玉器作旧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 百拇医药
    对于沁色的鉴定很复杂,玉质、环境、时期都是影响沁色的因素。同一时期的古玉受沁轻重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玉质和埋藏环境。有些质地极好的玉,因肌理紧密而几乎不受沁,深埋地下逾千年后仍光亮如新。在埋藏环境上,侵蚀性强如湿地、盐碱地中的玉器受沁严重,埋藏于沙地等干燥环境中受沁较轻。

    古玉沁色作伪古已有之,现代利用高科技作沁的手段层出不穷。现代作沁手段主要有:放油里炸;埋于黄土中,使染上黄土斑;用酸碱腐蚀;先加热后冷却使产生裂隙,然后染上各种化工颜料,用火烧等。

    伪沁与真沁的区别是,伪沁颜色过于鲜艳,不自然,真沁颜色柔和自然。在强光照射下,可见伪沁浮于浅表,真沁则深入肌理。真品沁色多有深浅浓淡的过渡变化,而且基本不减弱其润泽度;一些器物边缘的沁色经常会导致其所在处变薄或增厚。伪沁的色泽多显呆滞、轻浮,因受人为猛烈侵蚀而显暗淡无光。作沁玉闻起来往往有化学药水的气味,真品若出土不久,会有墓葬气味。

, http://www.100md.com     包浆与皮壳

    看包浆可识别器物新旧。古玉包浆,是指古玉在弱酸碱埋藏环境中,出土后接受空气对表面附着有机物的氧化。或者经过人为长时间的搓摸,汗液和空气的氧化作用使玉表面形成的一种敷膜。这种敷膜产生的光泽,藏家称之为幽光沉静的“古玉光泽”,常称之为“包浆亮”。而新玉,无论怎样搓擦,其光泽依然是刺目浮躁的,称为“贼光刺目”。那种岁月留下的温润熟旧的光泽是赏心悦目的。

    有的人将皮壳与包浆等同,其实不然。皮壳是对古玉外表的综合描述。包含玉的风化面貌,以及包浆与沁染。一件玉器历经百年以上的风风雨雨,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破损。一般在边缘和比较单薄的地方容易产生裂痕。真品在破损处和阴刻线条中,也会留下自然的包浆,其皮壳与其他部位是浑然一体的。

    刀痕

    玉器上各种不同的雕刻线条截面的底、壁,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雕刻工具和速度所产生的痕迹特征,以及琢刻后的包浆现象。现代含金刚砂砣具是高速单向旋转,在阴刻线的u形截面的底、壁上,必然会留下束条状槽样的线条。而古代的u形线条,是低速往复旋转,以解玉砂慢慢碾琢而成,不会出现束条状的槽样底线。而且,现代机器工会在阴刻线槽口的两侧,有连续状毛道崩裂,大小不均。即使放慢转速雕刻,也必有现代“机器工”痕迹。而古代琢工是不会出现崩口的。

    除此上几点之外,还有手感的轻重、钻孔形态、刀工的利落流畅等。鉴定功夫,需要理论和大量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真伪对比,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锤炼而成。若有老师手把手传授,算是走捷径了。, http://www.100md.com(镜 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