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089364
观音诞和挑青节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6年第3期
     过了新年就进入农历的二月,现在仍广为流传的岁时行事中,二月十九日的“观音诞”也许就是二月中最重要的节日了。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她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神之一,按常规,声音是音响,只能是用耳朵去听,去分辨的,而“观音”则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声音,可见其出手不凡;观音也是佛教诸神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也许就是这一缘故,她更受到信徒和世俗的欢心和爱戴,全国各地分布着许许多多的观音寺,即使是最常规的佛寺里,一般进山门的第一个大殿里,迎面就是一位笑得成眯齐眼的弥陀佛,背面是佛教世界的守护神—— 韦驮菩萨,二边就是分别被叫作“风调雨顺”的四大金刚。佛寺一般以第二进的“大雄宝殿”为正殿,正殿的正面一般供分别代表:前世、今世、来世的三尊释迦牟尼像,其背后就是观音居住的须弥山,慈祥的观音永远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观音是女性,她的作用就是冥冥之中的“妇女代表”,你有千愁万难,可以祈求“千手观音”,她肯定有一只手会相帮和使你摆脱困难;你有看不透的心思,可以祈求“千眼观音”,她一定会帮你指点迷津;你尚老来无子,可以祈求“送子观音”,不久你也许真的怀上了儿子。也许观音就是最世俗化的菩萨,她的能耐就是百姓最需要的,观音自然也是最受民众欢迎和尊敬的菩萨。张读,字圣用,是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其著《宦官志》中记:唐敬宗时,厨吏修御膳,烹卵,闻鼎中呼“观音菩萨”,声甚凄咽,因罢斥缁徒之诏,诏郡国各于精舍塑观音菩萨像。这是关于观音菩萨较早的记录,但是文中并没有观音菩萨是女身还是男身的记录。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早期被音译为观世音,后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称“观音”,不过也有人认为她是梁朝妙岩公子得道成佛,并相传二月十九日是她的诞辰,六月十九日是她得道成菩萨的日子,这二天都是纪念观音的日子。其中二月十九日的观音诞更隆重一些。佛教经典认为佛陀生来就不同凡响,如释迦牟尼就不是从他母亲的产道里生出来的,而是从母亲的腋下钻出来的,他一出生就与成人一样,一只手指着天,一只手指着地,还像狮子一样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菩萨的肌肤容貌也与常人不一样,明显不同的地方有32处,称之“三十二种相”,其中第三十一种相就是,常人的头发是直的,或稍带卷的,而佛陀的头发盘成螺状的髻,叫作“顶髻相”,这顶髻里藏着的是智慧和机敏。不信的话你可以到任何一座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去看,“大雄”的头发肯定是像田螺一样的“顶髻相”。也许就是这一原因,田螺也与佛教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民间流传一个“田螺姑娘”的故事,这故事源于元代翰林院学士谢瑞的“女遗螺壳”的故事:谢瑞,年十七,未娶。于海中得大螺,贮于瓮中,每出游还,见炊食盈案,心甚疑惑,便于帘外窥视。见一少女从瓮中出炊。突入问之,女答曰:“妾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卿孤贫恭顺,使我相为守舍,侍卿取妇后再去,今无故相伺,不可复留。留此壳贮米谷,可不乏。”女倏然不见。这个故事与民间流传的“田螺姑娘”完全一样,只是主人公改为“海螺姑娘”而已。记录高僧语录、故事的佛教经典《传灯录》中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村妇到天台山的寺院去烧香礼佛,祈祷菩萨保佑她一家平安,住持走到她身边对她讲:“汝疾归去,救数千物命!”但并没有告诉她用什么办法去救谁的命。村妇听后立即往家中赶,只看见她的儿媳从田里拎了一篮的田螺,准备煮田螺作下饭。村妇立即想到僧人讲的“救数千物命”就是田螺,于是从她儿媳手中夺下篮子,并将田螺全部放生。果然,村妇在寺院里所求之愿得以实现。中国的禅宗佛教信徒有僧人、居士、世俗弟子之分,在饮食上也有所谓“荤”、“素”之分,其中“荤”又有所谓“大荤”、“小荤”之分。一般讲,动物类食品及口感较重的蔬菜(如大蒜等)为荤,植物类食物为素,而荤食中较高级的能听懂人训示的动物叫作“大荤”,而较低级的听不懂人训示的动物,如鱼虾贝蛤类就为小荤。居士和世俗弟子可以不忌食,但逢佛教节日或相关的日子,他们可以食小荤而忌大荤。按理,田螺之类的低级动物属于小荤,但佛教规定,即使可以食小荤或可以食荤的居士也不食田螺,就是因为田螺与佛的“顶髻相”太像了。东海上的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二月十九日上普陀山进香自然是最时髦的活动。实际上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上普陀山可是一项“大开销”,所以大部分信徒只能赶往当地的观音寺进香礼佛,在苏州等大城市的观音寺、观音山形成热闹的节日活动。清顾禄著《清嘉录》是记录苏州岁时风俗的专著,也是后人谈风俗引用最普遍的古籍之一,他在二月十九日“观音山香市”一节中介绍了一种叫“木梳柴”的小商贩,原文讲:观音山人以枣、栗诸木作盂、葫芦之属。或以寸木作域,上覆如笠,下悬如针,旋转为戏,俗呼“转盘图”。又以柳木片胶粘作小舫为小儿玩物,颇不耐寻。俗有“乖乖乖,观音山买木梳柴”之谣。文中讲的“转盘图”就是上海人讲的“转糖担”,制作一圆盘,以盘的中心向四周划如光芒的粗细不一的线条和空格,在中心竖一木杆,在木杆的顶端再做一如钟表指针的横杆,杆下垂一线,线下挂一针,小朋友花上几分钱就可以转动转盘一次。转盘停后,以下垂的针所停到的线条或空格中的物品为奖品。现在上海小学校门口附近还有这种转糖担。文中所谓“以枣、栗诸木作盂、葫芦之属”,这就是观音手持的瓶的变异,这显然是为二月十九日观音诞特地设计和制作的旅游纪念品。古代上海人以上海为“小苏州”而自豪,实际上,上海比苏州小多了,上海也有几座供观音的庵,但地方小得可怜,容不了几多人,“放生”是佛教善举之一,于是,买小动物放生就成了上海观音诞最风行的风俗活动。观音诞前一天,郊区的农民把捕捞的小鱼螺蛳,乌龟王八挑到城里,信徒们花钱买下后到城隍庙的放生地或附近的小河里放生,由于螺蛳像佛头上的“顶髻相”,于是买螺蛳放生也成了观音诞的重要活动。农历二月是江南螺蛳长势最好的季节,越冬后的螺蛳生长旺盛,肉质腴美,而其离繁殖产子还有一段时间,壳内还没有“小螺蛳”。大量的螺蛳在一二天内集中大量运入城市,放生的限期一过,这些螺蛳立即成为滞销商品而价格大跌,于是,二月十九日反而又成了上海人吃螺蛳的好辰光。民国胡祖德《沪谚》中讲:“二月十九日,晚食田螺,称挑青节”,民间还有“过仔挑青节,天阴也勿冷”之谚。上海人以为螺蛳以壳青者为上品,称“青壳螺蛳”,实际上螺蛳的肉也是呈青色的,所谓“挑青”,就是挑螺蛳(肉)也。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一般发生在农历的三月头上,公历的4月5日,上海人善食螺蛳者大多选择在清明之前,民谚有“螺蛳不吃清明后”,除了螺蛳品质的本身原因外,应该与二月十九日观音诞的“挑青节”有点关系吧。僧人、居士、信徒争购螺蛳放生,而常人则贪便宜大啖螺蛳,于是上海的信徒们编了支叫作《螺蛳经》的歌谣,希望吓唬人们不要吃螺蛳,谣不长,抄录如下:螺蛳经,念与众人听。日里沿沙走,夜里宿沙村,撞看村里人,缚手缚脚捉我们,九十九个亲生子(指螺壳内有众多未出生的小螺蛳),合家一百有余零,全家落汤锅,把我烹,挑我肉,抽我筋;单剩壳,丢在壁角里,鸡来爬,两耳只闻响落落,观音娘娘看见眼泪纷纷落。, 百拇医药(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