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089309
“罗宋面包”在上海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6年第4期
     “罗宋面包”即俄式面包, 把俄式面包叫“罗宋面包”是上海人最先叫出来的。俄国叫“俄罗斯”, 但在上世纪初大批白俄涌入上海滩时, 很少有人叫他们为“俄罗斯人”或 “俄人”, 而是叫他们为“罗宋人”, 穷困潦倒的叫“罗宋瘪三”。这种叫法是当时“时髦上海人”首创的, 那时一些现在称为“老克勒”的上海人, 风行讲沪上“滑稽明星”趣说的“来是‘康姆’, 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等所谓洋泾浜英语, 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称“俄罗斯”为“RUSSIA”, 用“洋泾浜英语”讲, 就音译为“罗宋”, 白俄人做的面包也就被称为“罗宋面包”了。

    弄堂“现身”

    其实“罗宋面包”,不是最先进入上海滩的 “洋食品”,它是步英国等洋人的后尘而进入上海滩的。英、法等国的洋人,是昂着头“骄横跋扈”地把洋食品带进上海滩。为显高贵,神秘兮兮地把它们“藏身”于所谓“华人莫入”的洋总会及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大饭店和大食品店中。然而“罗宋面包”是随着以“难民”身份的白俄,低头哈腰地进入上海滩的,不但身份“低贱”,而且是有些“逃亡白俄”的活命资本,因而较早在上海滩露面的“罗宋面包”,不少是悄悄在上海弄堂里显身的。

    如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706弄内, 就有一家白俄人开的“罗宋面包房”, 生产的“罗宋面包”, 不但是当时聚居在霞飞路一带“逃亡白俄人” 选购的主食,出炉热面包溢出的香气, 也深深地诱惑了弄堂居民和霞飞路过路行人。这个白俄人就是靠“罗宋面包”起家, 以后发展为“俄式西餐社”, 据说著名电影明星达式常、向梅等都光顾过。

    不要看“弄堂罗宋面包”层次不高,上海滩白俄人吃它时层次还分得很细。低层次的是被上海人称为“罗宋瘪三”的,弄到钱后买一只黑面包,用刀割一块,黑面包很硬,用水过着吃;稍好一些的是“黑面包伴加糖红茶”;再好一些是一口烈酒,过一口黑面包;然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