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309759
关于调味及调味品(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6年第11期
     调味是烹饪中的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环。人的味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它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菜肴原料和调味品在舌的味蕾上直接形成的刺激,它同时还受人体其他感觉器官的牵连,如菜肴的质地、色彩、香味、造型,进餐的环境(气温、光线、色调、音响、宴会主题、共餐人员等)对眼、耳、鼻、皮肤乃至情绪的作用;还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习俗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此外,对于调味品及其使用又有种种说法,如:《道德经》中有“五味令人口爽”(伤败的意思);西汉枚乘在《七发》中论饮食,说:“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有“爽口物多终作疾”;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曰:“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肺腑成殃咎”等等。因此,究竟如何调味,历来众说纷纭。

    崇尚“本味”的,为追求菜肴原料天赋的“自然冲和之味”,甚至“弃绝五味”,不加任何调料。如宋陶谷的《清异录》中所记唐段成式赞赏的“无心炙”(即“五味不具”的猪肉羹);宋苏轼在《菜羹赋》中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陆游也有同样的主张:“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灵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这些只能看作是他们个人在某一时期、某一种情形下的爱好,没有普遍意义。试想家庭宴客时端出来的菜都是不加任何调料的,有谁能咽得下!但“本味论”也有它的道理,其中也不乏有普遍实用意义的论述。明冷谦在《修龄要旨·导引歌诀》中指出:“淡对浓而言”,“非弃绝五味,特言欲五味之冲淡耳”。清慈山居士(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说得最贴切、最具体的要数清袁枚,他在《随园食单》中论到:“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使一物各献一性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