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06793
立夏吃蛋及其他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8年第5期
     立夏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日,一般固定在公历的5月6日,而今年提前一天,为5月5日。中国的传统,认为立夏是进入夏季的第一天,而从现代的气象学来讲,它只是夏春之交中的一天。立夏日,大地回春已经二三个月了,不少春日播种或萌芽的农作物已进入成熟期,于是,许多地方流传“尝新”的风俗。立夏时,江南的樱桃初熟,青青梅子也已挂果,而早熟的元麦已经灌浆,这三样东西是江南立夏日必吃的食品。“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鲜”。当然,立夏可尝的食品还不少,《吴觎》说:

    消梅松脆莺桃熟, 麦甘香蚕豆鲜。

    鸭子调盐剖红玉,海蛳入馔数青钱。

    诗中讲的“鸭子”并不是活鸭,而是指鸭蛋,开春以后也是家禽出蛋的旺季,鸭蛋多而价钿贱,也被列入立夏尝新的食品之一。

    记录清代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讲:“立夏日,剪野菜,有所谓‘草子头’者。磨米作粞,入草子头煎之,味甚脆香,名‘摊粞’。”文中讲的“草子头”就是现代讲的“草头”,也就是苜蓿的嫩叶,“粞”就是用稻米碾磨成的米粉,而“摊”在方言中指把柔软或糊状的食物铺成片状进行煎烤,现在上海人把面粉或米粉调成黏糊状再放入锅中煎熟或烤熟成饼讲做“煎饼”,而旧沪语中就讲做“摊饼”;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讲:“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这个“摊”就是均匀分摊成薄片状的意思。草头在今日仍是上海人喜欢吃的蔬菜,不过大多是清炒为“酒香草头”,或用来作荤菜的铺垫,如“草头圈子”等,上海人早已忘记,咱们的祖先有在立夏日吃“草头摊粞”的习俗。不过,古人认为好吃的食品,并不见得也受今人的欢迎。
, 百拇医药
    农耕年代的人生活并不富裕,饮食很“绿色”,也很节俭,所以古人往往以人的胖瘦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胖乎乎的人一定很健康,很好看,而瘦刮刮的人则大多体弱多病。从立夏日起,大地进入盛夏,人们的身体也将受盛夏的考验,儿童和体弱的老人难以应付盛夏的炎热,会得一种叫做“疰夏”的病,症状就是食欲不振,身体消瘦。于是风俗又约定,在立夏日要称体重,到立秋日再复称,如体重减轻了,就说明此人在此夏患了疰夏症,当然,如此人体重有增无减,则说明此人平安地度过了盛夏。后人并不知疰夏称人是古人检验是否患疰夏之疾的一种手段,而误以为立夏称人是预防疰夏的方法,于是,立夏称人就成了受人欢迎的风俗,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现代,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了,人们能享受到的食物很丰富,但是,许多人的饮食习惯不健康,不科学,下肚的食品不绿色,营养过剩而导致的肥胖症已成为危害健康,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肥胖是一身的累赘,于是称重也成了许多人的心理负担。不过,我想立夏称人是一种风俗,定期地称量一次体重,也许可以提醒自己——我该为自己的体重和健康做些什么。

    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风俗》中讲:“麦蚕吃罢吃摊粞”,作者还讲:“麦穗磨黏如蚕,名‘麦蚕’,食之不疰夏。”江南的立夏日前,也是春麦的灌浆期,实际上,立夏前后也是隔年的旧粮已将吃光而夏收尚未开始的青黄不接的时期,贫穷的农家饥不择食,就把尚在灌浆而未完全成熟的麦穗摘下来,由于麦穗含水量很高,色泽呈豆瓣色,所以磨出来的不是面粉,而是像用新鲜蚕豆瓣做的“豆瓣酥”,上海人称之“麦蚕”。也许,吃麦蚕的人不愿意被人知道,自己是因口粮不济而被迫吃麦蚕的,于是对人谎称,吃麦蚕有预防疰夏的效用,于是大家就跟着吃麦蚕,久之,吃麦蚕也形成一种风俗。

    风俗只是一种人人遵守的习惯,后人为了解释一种风俗的起源和合理性,才编排出许多的故事,上海的立夏风俗何尝不是如此呢?!, 百拇医药(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