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886175
本期策划:新茶季(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10年第4期
     自上世纪70年代始,我常去霍山,霍山黄芽的主产地,差不多都到过。车行于崇山峻岭,茶园忽而在头顶上飘浮,忽而在脚底下铺开,但你与茶园的距离,总是遥不可及。离开山城的时候,当地朋友免不了馈赠一两盒黄芽,这些赠品,在不知不觉中使我的感情天平发生了倾斜——我对霍山黄芽的迷恋,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

    黄芽之美,美在形似雀舌,美在叶色嫩黄、芽叶多毫,美在汤色黄绿清明,美在香气鲜爽,隐约有熟栗子香,美在滋味醇厚回甜,美在叶底黄亮,纤巧匀嫩。黄芽之美,环肥燕瘦,不足以状其魅力。

    黄芽一般种植在海拔800米上下的高山上,山清水秀、天生丽质。清明一过,“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渡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采茶是山乡盛事,茶季一到,漫山遍野,春光明媚,春风涤荡,然而时间紧迫,夜以继日是免不了的,这时准能听到断断续续山歌,时而缓慢,时而悠长,那歌声,一半是心情流露,一半是驱除疲劳。茶农把采下的鲜茶称为“茶草”,以往是自家的茶草自家加工,晾草、杀青、捋条、烘干、捡茶、拉火,一环扣一环,通常是4斤茶草制1斤干茶,而4斤茶草共计3万只叶芽,采摘与加工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现在制茶,除了最后一道工序“拉火”外,其余逐步托付给了机械。大化坪镇上有一家茶厂,一天可以加工4万斤茶草,但机制茶控制品质不易,上等好茶依旧需手工制作。

    朋友的母亲用早晨刚采摘的茶草,特意为我炒了一锅,这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手制“雨前黄芽”,受宠若惊之余,庆幸自己完成了从黄芽的茶痴到知茶的蜕变。

    与机制茶相比,手制茶色香味显然俱胜一筹,但因捋条工序的限制,外观茶形,略输机制茶,尽管如此,倾慕者仍众多。手制茶虽好,然而产量有限,我们平常喝到的霍山黄芽,虽是机制,仍然不负仙山灵草之誉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