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125469
竹的记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程乃珊
第1页

    参见附件(235KB,2页)。

     已有80年历史的弄堂正值大修,一车车沾满泥浆黄沙的竹竿,被粗暴地卸下扔在地上,谁都无视它们的存在,谁都可以任意践踏它们的躯干。竹枝无语,默默地躺着,还得抵受暴雨骄阳的辱侵!直到有一天,来了几个建筑工人,像变戏法样,从腰间抽出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将竹竿一支一支组合起来。刹时,富有英伦风韵的老建筑前,平地而起一片由竹枝架构起的几何平面图,那几根曾与污泥黄沙共处的竹竿,顿显万竿风情,为西洋建筑罩上一层很中国的图案,相融相辉,以如此简单的力学原理,组成一组极有现代感的装置艺术。但见那沧桑感极浓郁的黄褐色一片,独对着被密密集集的玻璃幕高楼分割成零零碎碎的天际,呈现出一派很有悲壮色彩的建筑美,有一份沉默的天长地久的执着。竹的坚韧强拔,对着那簇簇亮晃晃的玻璃幕群,显得那样沉实可信!

    人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某某地支撑着一台绚丽的都会传奇的,就是那一根根曾被人漠视和任意践踏的竹子!写到这里,不仅忆起年少时背诵过几万遍,而今才懂得其内涵的伟人的一句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历史的启动或许是因为某位伟人,但它得以完成,仍得依仗人民,真如牛顿之言,地球的转动,是因为上帝踢了它一脚,而悠长的人类文明史,还是由人民苦苦撑起……

    古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它的挺拔傲然,犹如中华民族的脊梁骨,我们说的节气,就是来自竹的启迪。遗憾的是,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新工艺高科技的日益完善,令竹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淡,就连那用人工搭组起的竹脚手架,都已渐被钢筋架所替代。

    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儒家伦理,高科技后工艺产品,可以取代竹制品的功用,但永远取代不了那活在我们记忆中的挺秀颀雅的竹影。

    江南多雨,最有利竹子生长,难怪以江浙人为基本结构的上海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