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09年第24期
编号:11849885
钱学森:灿烂然而返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5日 《人人健康》 2009年第24期
     享誉海内外的我国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先生,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人们在对钱老深切的怀念中,也不禁在想,钱老长期在科学研究的尖端领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却能如此高寿,奥妙何在?本期“健康人物”,我们将为您讲述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养生之道。

    赤子情怀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祖父曾是一位丝商。民国成立后,其父钱均夫就职于当时的教育部,在钱学森三岁时举家来到北京。钱学森在北京读完小学、中学后,决心考工科。他的想法是“振兴工业救中国”。

    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又考取清华大学公派留学生。

    1935年8月赴美前夕,同学亲友留言相赠:“学森兄,祖国待君”;“森弟,他日学成归来,于祖国防空政策自必有伟大之贡献”;“将来学成归国后于吾国航空事业自必有所建设也”……
, 百拇医药
    黄浦江码头,汽笛长鸣。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从衣袋掏出一张纸条,塞到儿子手里,说:“这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

    打开纸条,上书:“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到美国后的钱学森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年后追随有“超音速时代之父”之称的卡门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后,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世界,钱学森本人也成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这个研究小组吸收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

    在美国的20年,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说:“我从没想过要一直呆下去。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 百拇医药
    1949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的钱学森心潮澎湃,因为大洋彼岸的祖国发生惊撼天地的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时的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拥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但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一切。钱学森激动地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然而这个愿望让他们苦苦等待六年,才最终实现。

    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国海军部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1950年,美国政府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并指控他有非法入境嫌疑,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逮捕令,将他拘留起来。虽然两星期后美国同事和朋友将他保释出来,但他继续受到限制,并被滞留五年。

    直到1955年10月8日,几度坎坷的钱学森一家方踏上祖国的土地。

    当一个人所做的事,能被称为事业,并可以被称为为人类、为民族、为国家所做的事业,那么他就会充满热情和力量,而这样的热情和力量是足可以让人保持旺盛精神和健康体魄的。
, http://www.100md.com
    淡泊人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钱学森就是这样淡泊人生、胸怀坦荡的一个人。

    他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常言道,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在金钱、名誉、地位上的淡定、低调、无求,每天积极专注的从事科研研究,便是他98岁高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报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却从不看电视。他的儿子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他的养生真经。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财富观,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钱学森90岁生日前夕,霍英东基金会通知钱学森去广东领奖,由其夫人蒋英代领。蒋英出发前对钱学森说:“我代表你去领奖金了”。钱学森说:“你去领支票?”蒋英说:“是的。”钱学森幽默诙谐地说:“那好,你要钱,我要奖。”他这是在谐音夫妻二人的姓氏:“钱和蒋。”
, 百拇医药
    其实,钱学森自回国以后,除将知识和智慧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同时还将他一生中较大笔的稿费收入和科学奖金统统捐了出去。

    科研上建树越多,他的心态则愈近淡泊。钱学森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最好什么官都不要当。”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他是院长,什么都要管,火箭动力要管,附属幼儿园也要管,最后,他主动向聂荣臻提出当副院长,专管科研。

    钱学森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采访。

    爱笑爱书、一生俭朴

    据钱老曾任教的中国科大老师回忆,钱学森虽然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但他每次到科大来从不穿西装,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来校时有时戴草帽、穿带补丁的短裤。

    钱老爱笑,在宽容随和的另一面,钱老又是一个治学严谨、信念坚定的科学家。他的微笑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宽阔胸怀的表象;他的严谨也不只是一种习惯,而是对国家、民族大义的珍重。
, 百拇医药
    钱学森住宅和普通老百姓家几乎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钱老爱书。采访过他的记者都知道,他的家居陈设简单,但每个房间都有一面“书墙”,钱老说,即使90岁高龄,他也每天坚持读书和做研究。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书信集里,他说“四菜一汤就挺好”。

    钱老也从不抽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艺术熏陶

    钱学森虽然终身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大科学家,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夫人是著名声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蒋英。

    钱学森自幼还热衷于水墨丹青,中学时代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是一位出色的圆号手,曾是学校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
, 百拇医药
    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钱学森曾多次驾驶一部二手老爷车,拉着三四个中国同学,到波士顿听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为听音乐会,钱学森宁肯节衣缩食,十分节俭地花他打工挣来的钱。

    钱学森这样总结音乐对他的影响:“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他曾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他也强调:“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钱学森特别喜欢巴托克和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欣赏巴托克音乐中潜伏的执著和刚强。

    相濡以沫
, http://www.100md.com
    钱老和夫人相濡以沫数十载,不善言表的他在一次公开场合表达对夫人的感激和恩爱之情。钱老说:“我们结婚已经44年了,这44年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很幸福的。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五年间,蒋英同志管家,并做出巨大牺牲。这点我决不能忘。”

    追忆逝水年华,钱学森充满不尽的感动。整整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们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这音乐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是一种力量,一种意志和品格。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小楼,这就是钱学森和蒋英的家。走进这个家,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两家来往甚密。
, 百拇医药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非常正式,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非常舍不得我,想把我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而钱学森,也于1935年来到美国。

    一个在美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声乐艺术的海洋,彼此虽没有往来,但都在无言等待着对方。
, 百拇医药
    12年后,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人生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同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

    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本刊综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