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7年第14期
编号:13090504
小教研室冲到世界免疫学高地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人人健康》 2017年第14期
小教研室冲到世界免疫学高地

     5月27日,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奖牌”后,团队成员们欣喜若狂,脸上洋溢着欢乐和自信。“真是一个大鼓励!基础实验每天面临着失败,这次获奖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益芝教授说。而李楠教授快人快语:“能和国家大工程大项目科研团队分享10块国家奖牌,太自豪了!”吴艳峰教授却略有遗憾:“小伙伴们都很激动,都想来领奖呢。可实验室太忙,我们只能来几个代表。”

    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说得有高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踪到引领,我们实验室的发展,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见证和缩影。”

    静静的免疫楼,却是出成果的富矿

    在第二军医大学校园内,有一座非常静谧的实验楼,那就是“免疫楼”。鲜为人知的是,获得大奖、出了无数大成果的这个实验室,只有30人个在编人员,与动辄就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他们是体量“最小”的国家队。而在每年两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评估中,这只“麻雀”总是位列第一梯队。:2006年成为国家队以来,在每5年一次的评比中,2011年、2016年连续被评为国家优秀重点实验室。

    平均年龄不到35岁,80%拥有博士学位,人人有国家级科研课题,个个有原创性科技成果,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谓“群星闪耀”。

    于益芝是实验室的元老级“老人”了,这位曾经的实验室“四大金刚”之一,是曹雪涛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那一年曹雪涛27岁,他25岁。如今,他在这座科研红楼一呆就是26年,收获满满。

    吴艳峰是后起之秀了,她一直铭记恩师曹雪涛的话:“人是要有一定情怀的”。当了一年的医生之后她放弃了临床,搞起了基础研究。2013年国家863项目答辩,她完成得非常漂亮,成为一个6000多万元科研项目的首席,也是全军是最年轻的“牛者”。

    教研室是从6个人起家。1995年,31岁的曹雪涛敏锐地把学科方向调整到基础免疫学研究。他心中有两个愿望:一是把实验室建设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让国际免疫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曹雪涛说:“那个时候想,哪怕到退休时能建成国家实验室,我这一生都值了。”如今他远没到退休,他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这两个愿望却早早实现了。2006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曹雪涛作为大会主席,国际免疫学大会也将在中国召开。

    他们始终盯着最前沿。实验室有一个20年的坚持:每周六上午的“读书报告会“。每次精选一篇世界最新免疫学文献,或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者介绍最新动态,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热烈讨论,碰撞创新观点,了解、启发与借鉴。于益芝说,导师对学术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创新观点的敏锐洞察,保证着整个团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把“论文里的新药”做到Ⅲ期临床

    于益芝说:“10年前我们国家在免疫方面的论文数量排名世界19,如今我们排名世界第二位了。“2004年,《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由曹雪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家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6年来,他们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包括顶尖杂志《细胞》《自然》《科学》《自然免疫学》等上发表近300篇科学论文,获得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促进了树突状细胞领先研究和中国免疫学国际地位提升。

    同时,利用这一基础研究成果,该团队建起了生物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肿瘤患者的研究。而且这一治疗机理适用于许多肿瘤症状,由此,他们在细胞治疗转化医学方面走上了一条艰辛、踏实且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

    主攻转化的万涛教授说,如今,这一原创性成果正从论文走向临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十多家医院正进行着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Ⅲ期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细胞治疗制品。根据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针对大肠癌的单化疗有效率在25%以上(有效率指让肿瘤细胞缩小50%以上的概率),采用该药物聯合化疗的复合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可达45%。

    有“最牛博导”更有最牛科研团队

    于益芝说,曹院士对科研团队建设境界高,具有家国情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免疫学刚刚起步,远落后于印度。世界免疫学大会在印度召开,出了两本论文集,大多数是印度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寥寥无几。曹雪涛深受刺激,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赶超!

    曹雪涛常对年轻人说,我们花着国家的科研经费,就要对国家负责。

    国内实验室常常留不住年轻人,曹雪涛不信这个邪。他带出12位“优博”,十几位“杰优青”,自己也是《自然》杂志评出的“杰出导师奖”得主,被网称“最牛博导”。在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主任到研究员,个个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在这里,只要你敢想,就给你创造实现“想”的条件。吴艳峰说:“人不能完全考虑经济利益和热门行业。我特别笃定曹教授这个旗帜、方向与核心。”

    这里实现“突击队模式”,优选精兵,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强的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小方向。现在就有20个课题组。

    这里推崇“动车模式”。有曹雪涛这个车头带动,每个人员相当于每节车厢都有驱动能力,实现了科研动车高速前进。

    有“最牛博导”更有最牛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女博士都与别处不同———绝不是第三种人。十几年里几次对李楠等几位女博士采访,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颠覆了一些人对女博士的不正确说法。实验室里的女博士都成了女教授,事业有成,她们还都正常养儿育女,兴趣广泛,逛街、旅游、摄影、唱歌。吴艳峰说:“虽然免疫楼每晚灯火通明,但这里完全没有科研呆子。”她自己就是基础部乒乓球、羽毛球和100米跑的冠军,及基础部合唱团的指挥。多位教授包括K歌高手李楠等更是合唱团的教练成员。因为个人的科研兴趣与团队的方向结合得很好,李楠说:“我们的科研是乐在其中。不科研是件很难受的事。”, 百拇医药(王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