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79265
在线交流(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儿童与健康》 2007年第4期
     2、被撞的小孩的家长没有责任:

    3、幼儿园根据情况可以追究教师的责任,这属于内部责任问题。

    6 如何教幼儿学会分享?

    在平时工作中,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争吵不休,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分给别人玩;有的孩子当着老师面愿意分享玩具,可老师一走,他就立即抢回玩具。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宝贝。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的行为呢?

    答:在班上,这样的现象的确不少,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表现。在家庭里,由于成人都觉得“让让他,他还小”,幼儿“唯我独享”的心理在成人默认下会日渐膨胀,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消退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行为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例如通过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等主题活动,让每个孩子从家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来,进行自由交换,为孩子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初步认识什么是分享,并充分享受分享的乐趣。也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让幼儿学会分享,如:故事《小狐狸的枪和炮》狐狸通过与小动物们分享糖和巧克力,得到了朋友时的心理变化,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小狐狸和大家分享的快乐心情。

    或者制定相应的规则,在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发生冲突时,让规则意识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家园配合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家长沟通,适当地纠正一些家长的不良教育观念,家长和老师共同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交往的同时,在心理上接纳更多的小伙伴,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从而能使孩子愿意更多地与人分享。

    7 怎样看待孩子偷拿的行为

    步步是我班聪明机智、善口才的小朋友。步步喜欢上班里的玩具机器人,爱不释手。就将玩具偷偷带回了家。当家人发现时,步步回答是奖励给他的,家人信以为真。直到有一天,步步妈妈来幼儿园跟我说,昨天步步拿回家了许多颜色笔盖,问我是不是老师奖励给步步的,我告诉她没有将笔盖奖励给步步,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一直都在骗家人。
, 百拇医药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这样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类似的情况发生?

    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行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孩子们在潜意识中都有很强的占有欲,对于男孩子们最爱玩的机器人来说大家都争着玩,步步想自己独自拥有它,悄悄地将玩具带了回家。作为教师一定要阻止这样的事件的发生,第一次、第二次到许多次,让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养成不良习惯。在很多的事例中,人们对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偷拿别人物品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因此也提醒其他的家长不要看轻此类事件。

    老师应该和家长一起帮助步步,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一定能让孩子的坏习惯得到改正。

    8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有一次,我帮一位请假的老师代课,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但当我提问的时候,孩子们却都不吱声了,开始我以为是跟他们接触不多,让他们感到陌生所以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但慢慢地我才发现,班上的孩子不是因为跟我之间有距离才不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缺乏被问或提问的意识,针对这样的孩子我该如何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
, 百拇医药
    答:针对这些不愿回答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的孩子,我觉得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高状态,以相应提高问题能力。同时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即使错了也不必紧张,教师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在幼儿园的花园里,大班幼儿看到花坛中有许多蜗牛吃着嫩树叶时会提出各种问题:“为什么树叶是蜗牛的粮食?”“树叶中有什么营养会让蜗牛吃得这样肥?”“这是什么树叶?为什么蜗牛不吃?”教师如果能积极关注幼儿的问题,认为植物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且接触频繁的事物,而且易于观察,便会带领幼儿去植物园参观,提醒幼儿留意观察、发现和探究周围美妙的植物世界;还会在活动室里投放一些植物和植物的标本以及相关的图书、资料等,供幼儿参考,同时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环境和材料,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答案,在幼儿积极作用于环境和材料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变环境,提供新的材料,使幼儿有新的发现,启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进而增进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的问题能力。

    [ 上 页 ],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