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78977
守护天使的笑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儿童与健康》 2007年第4期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些生下来有缺陷的孩子,其实是上帝派下凡间的天使。上帝拿走了他们的翅膀,留给他们一点点缺陷。天使是最爱笑的,于是,有这样的人,默默地将自己的年华奉献,只是为了——

    1987年,17岁的檀浩从幼儿师范毕业,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一群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结下不解之缘,做了他们的老师,而且这一做就是十几年。

    当初,觉得就是教孩子,和幼儿园区别不大

    1997年,在幼儿园工作了十年的檀浩,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了。当时成立时间还不长的陕西省聋儿康复中心急需老师,朋友就推荐了檀浩。

    “当初,觉得就是教孩子,和幼儿园区别不大。这里的孩子不是完全听不到,他们戴了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能听到部分声音。我的任务就是要训练他把听到的声音和生活经验连起来,教他学说话、学知识。教孩子我还是很在行的,也想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事,就来了这里。后来在工作中才知道,就是听力上这一点点的差别,孩子们学东西吃力,老师教起来也是费尽心思!”檀浩说。
, http://www.100md.com
    刚开始的工作非常费力,面对孩子,交流是第一件头疼的事。说话声音小了有的孩子听不到,大声喊了也有孩子听不懂。明明知道用手势会让孩子产生依赖而使学语言更慢,她也常常急得口手并用,手舞足蹈。嗓子喊哑了,跟孩子的感情和默契却一天天建立起来。孩子慢慢开始不再盯着檀老师的口型、手势,开始对老师的语言指示有了反应。老师说上课,马上坐得整整齐齐,被叫到名字,即使还不会说话,也会发出声音来应答。

    工作,以相互“炫耀”为乐

    “我们班的佳佳今天会说‘手’了。”一下班,檀浩端着饭盒,还没来得及吃一口饭,就激动得跟身边的同事炫耀起来。正常人很难想像教一个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子说话有多难,他们没有获得语言的正常环境,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用更多的汗水来弥补。

    2004年,7岁的彤彤进入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孩子越大,康复的难度就越大,为了让彤彤养成听声音的习惯,檀浩天天把她带在身边。敲敲桌子,拍拍门,见到什么东西都大声告诉她名称,只要她对声音做出一点反应就表扬她。怕她觉得枯燥,为了让学习变得有趣,檀浩还想了各种各样的新点子。像给彤彤戴上漂亮的头饰,让她藏在门后面,听到喊她的声音就跑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像教她折出很多的东西,告诉她东西的名称,既听又说,一举两得:等等。
, 百拇医药
    为了教彤彤说话,檀浩又一次“费尽心思”。她专门教授,一遍遍说,让孩子看口型,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嘴上让她感觉不同发声气流的变化。在分辨乐器频率的训练课上,檀浩先让彤彤背对自己坐,然后在鼓、锣、响板、铃铛中随便敲一个,大声问:“什么?”让彤彤回过头指给她看。彤彤能区分后,她又跟彤彤换角色。可是檀浩听到后并不回头。彤彤又敲,好几次她就是不回头。过了一会儿,彤彤突然反应过来自己的做法和老师有点不一样,也大声问:“什么?”檀浩马上转过去高兴地指给她。看到老师笑得合不拢嘴,她还模仿老师的口气表扬道:“好!好!”

    檀浩的努力没有白费,七个月的时间里,彤彤的语言理解能力从无到有,学习语言也更积极主动了。檀浩层出不穷地想出新点子,逐渐地,彤彤还学会了绘画、折纸等。孩子会说一个字了,孩子画出一朵花了,孩子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了……就是这样的“炫耀”,让她和她的同事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高兴和激动。也是这样的激情,让她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

    十年,感动一天天积累
, http://www.100md.com
    “这里的孩子,没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表达,他们不会说‘老师我喜欢你,老师我爱你!’但是他们的心里都懂事着呢,你对他的好,他比谁都明白。在这里,常常有种感觉,他们就像是我的孩子,时间越长,家的感觉越浓。”檀浩感叹着。十年前曾在这里接受过康复训练的一个小男孩现在长的比檀浩还要高,已经上了普通学校,但他每年都忘不了来看望檀老师,忘不了康复中心这个家。这样的感情,早已融化成亲情了。

    檀浩就像一个母亲,守护着中心所有的孩子。孩子有听力障碍,常常听不懂她的话,说上好几遍,孩子做出的事情都可能与要求南辕北辙。“我的急躁是被他们一天天改变的,这些孩子,看着你跟他们说话,就盯着你看,眼睛都不眨。你露出笑容,他立刻就笑了。那眼睛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表情。”

    这里的孩子都爱笑,看我拿出相机给他们照相时,个个在相机前绽放笑脸,灿烂得如冬天里最温暖的阳光,没有一丝杂质。在这样温馨的地方,感动无处不在。

    现在,在理性中探索
, 百拇医药
    一件事情,一天干好,是激情:一年干好,是热情;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做好,那是骨子里的爱了。从事幼儿教育二十年,教了十年的聋儿,现在的檀浩,除了教学,还承担着研究任务。价值几十万元的人工耳蜗,植入后,也就需要老师详细记录和观察孩子的康复效果,留下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用檀浩自己的话形容,工作就是“在激情慢慢褪去,留下更多的理性探索,看到新老师的‘炫耀’会心一笑,但自己心里明白:这样做就应该有这样的效果;多思考、多探索教法,效果就会更好。探索没用止境,因为对孩子的爱,没有止境。”

    2005年,由陕西省聋儿康复中心主办的《陕西省社区家庭聋儿康复》正式创刊,免费发放给全省的听力康复机构和各个社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听力”的目标,檀浩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

    谈到未来,一直在笑的檀浩表情变得凝重起来。“陕西是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的省,我们这里的条件比较艰苦,助听器材、教学资源等都很落后,这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康复。看着眼前这些孩子开心的笑容,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关心他们,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未来,一起祈愿

    爱在,笑容在。愿这天使般纯真的笑容永远明媚。, http://www.100md.com(金 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