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98686
在“对话”中感受美术欣赏教学(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儿童与健康》 2011年第3期
     大树形象作比较埋下伏笔。)

    2.采用对话交流法,让幼儿感知树木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一阶段属于新旧经验重组阶段)。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吴冠中的《松林》,这幅画里也有许多大树,你们把我们看到的大树和这幅画里的大树比一比,他们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大树很高大很挺拔,直直的,可是这幅画里的树是弯弯的,枝条是柔柔的,细细的。”

    (幼儿对欣赏内容具有直觉的敏感性,他们首先就发现了这些树的形态柔美而弯曲,不是我们所见到的挺拔锋利的样子,这时,我让幼儿上来找一找这些弯曲优美的枝条,然后提问)

    “这些用柔和优美的线条画出来的树枝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棵树,你在干什么?”

    (抛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和想象的绣球,幼儿可以畅所欲言,自由的谈论自己的感受,并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的整个情绪都融进去,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幼儿对画面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积极的情感态度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3.采用观察对比法,让幼儿比较柔软与坚韧的线条(这一阶段属于形式分析阶段)。

    “刚才我们在《松林》这幅画里找到了柔和、优美的线条,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我们欣赏过的徐悲鸿的《奔马》,这幅画里也有许多线条,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幼儿找线条)

    “请你画一画这些坚韧有力的线条,他们又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通过视觉和亲手绘画把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线条进行比较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