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8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3335392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5日 《健康大视野》2018年第20期
     【摘 要】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260min,平均145min;术中出血量100~3100ml,平均780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颈胸段脊柱疾病;手术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R73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1

    前言

    颈胸段是人体脊柱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是从活动灵活、生理前凸的颈椎向相对固定、生理后凸的胸椎逐渐过渡的区域。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在治疗上存在显露困难、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11~71岁,平均42.5岁。疾病类型:骨折脱位42例,椎间盘病变17例,肿瘤11例,结核10例,后凸畸形3例。累及部位:C735例,C7T117例,C7~T212例,T14例,T1、26例,T2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胸背部疼痛、局部压痛及叩击痛。54例双下肢肌力有不同程度减弱,39例出现胸腹部及双下肢浅感觉减弱,21例出现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2例出现多发肋骨骨折,6例出现四肢骨折,3例出现单侧或双侧Horner征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9例,B级19例,C级22例,D级4例,E级29例。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行颈胸段正侧位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及MRI检查以明确诊断。伴有明确外伤史者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全身其他部位损伤,如四肢骨折、多发肋骨骨折、颅脑损伤等。肿瘤患者行ECT或PET-CT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全身转移。结核患者应明确有无肺结核、其他肺外结核及结核是否处于活动期,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积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所有新鲜骨折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对3例颈胸段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先行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

    1.3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仰卧位,头偏向右侧,切口自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下1/3处斜向内下至胸骨柄切迹中点,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离断肩胛舌骨肌,于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之间的间隙进入,切开椎前筋膜,显露病变椎体及椎间盘;清除病灶、脊髓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预弯钢板后置入固定。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仰卧位,头偏向左侧,切口自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下1/3处斜向内下至胸骨柄切迹中点,然后纵行向下至胸骨角下2cm处;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各层,按照常规颈前路方法显露C6、7椎体钝性分离胸骨柄前后方软组织,离断胸骨舌骨肌等肌群,用胸骨电锯倒T形切开胸骨至胸骨角下方2cm,胸骨撑开器撑开胸骨后沿动脉鞘与气管食管之间的间隙进入,分离显露颈胸段椎前筋膜。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操作步骤与脊柱其他部位的后路手术并无特殊区别。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根据患者情况行一期或二期手术,前路可实现病灶清除、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后路则能够矫正畸形和坚强固定。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常规预防感染,祛痰、雾化治疗,所有患者佩戴头颈胸支具3个月。颈胸段结核患者继续给予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并定期复查肝功能、血沉。肿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术后进一步放疗及化疗。术后1、3、6、9、12个月行颈胸段X线片、CT或MRI检查以明确植骨融合情况及有无病灶复发。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及窦道形成,无食管、血管及神经损伤,无肺部并发症。本组手术时间80~260min,平均145min;术中出血量100~3100ml,平均780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图1~4)。3例Horner征术后症状消失。所有结核患者术后病灶无复发,血沉恢复正常。1例肿瘤转移患者在随访13个月时因全身转移死亡。术后畸形患者外观改善明显,后凸Cobb角为35°~61°,平均矫正率51.5%。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A级9例无明显改善;B级19例中10例恢复至C级,6例恢复至D级,3例无改善;C级22例中10例恢复至D级,8例恢复至E级,4例无改善;D级4例均恢复至E级。

    3 讨论

    由于部位特殊、解剖复杂、病情严重,往往需要外科干预。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首先应遵循脊柱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清除病灶、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重建脊柱即刻稳定性。手术入路主要为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选择何种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病变类型及病程持续时间。颈胸段病变往往位于椎体的前中柱,脊髓压迫也基本上来自于前方。因此理论上处理颈胸段疾病时应首选前路手术,前路手术能够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更好地恢复脊柱前中柱高度。

    本组6例颈胸段骨折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本身的疾病特点,骨折通常为三柱损伤,骨质疏松异常严重,后凸畸形明显,前路手术存在固定不牢靠,内固定失败发生率高等,因此全部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融合術,效果良好。当骨折脱位严重,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合并椎管狭窄需长节段减压,肿瘤累及椎体及附件时,建议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脊柱颈胸段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而定,尽量达到创伤小、并发症少的要求。

    参考文献

    肖增明,宫德峰,詹新立,等.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3):183-186.

    滕红林,王美豪,贾连顺,等.脊柱颈胸交界段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16-219. (邱华敏 何香连)